■ 许 灵
文化遗产是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涵的载体,是人类的宝贵财富。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以及社会环境不断变化,非遗文化传播受阻、非遗文化与现实生活脱轨等问题随之出现。人工智能作为当今具有颠覆性力量的技术,已突破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局限,在此背景下,将人工智能应用于非遗领域。推动二者深度融合,探索人工智能赋能非遗文化的新场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工智能助力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传统非遗传承受限于地域、时间和人力等因素,传承范围较窄。而人工智能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打破了时空壁垒,使非遗文化能够跨越地域,面向全球受众进行传播与传承,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
同时,人工智能通过数字化仿真与虚拟还原非遗技艺,将较难理解的技艺通过电脑终端的方式呈现给大众,降低学习难度,加快保护与传承的速度。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非遗文化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记录和保存,防止非遗文化因传承人的逝去或环境变化而消失,从而有效保护文化多样性,延续人类文化脉络。
基于人工智能的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数字化保护取得初步成果。当前,已有不少非遗项目借助人工智能进行数字化的保护,如采用3D扫描、动作捕捉等方法将传统舞蹈、戏曲等内容制成数字化模型,将非遗技艺通过数字方式永久保存下来,为以后对非遗的数字化再现做好前期工作。但由于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资源共享难以及保护技术应用不够深等问题,以上各种数字化保护依然存在挑战。
创新传播形式逐渐兴起。人工智能使得非遗文化的传播形式得到了很大地改进。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推荐向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用户推送非遗内容,提升了人们的关注度,VR/AR技术让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场景。但总体来说,传播内容仍显浅薄,缺乏深度解读,娱乐化倾向较明显。
产业融合处于起步阶段。人工智能与非遗文化的相互融合已略见雏形,有一部分景区将人工智能技术与非遗元素结合在一起,制作出互动性较强以及拥有科技感的非遗文化产品,还有的景区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非遗文化主题的沉浸式旅游项目。但由于产业发展不够完善,导致了产业融合以后可能会遇到创意不足、技术使用成本过高、商业模式不够成熟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非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基于人工智能的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完善数字化保护体系。完善非遗数字化保护体系,需从统一数据标准与深化技术应用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制定涵盖非遗文化数字化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及共享的统一标准,确保不同地区、单位采集的数据能够通用、互换互融,提高这些数据的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中的应用,用机器学习的办法来分析和挖掘非遗的数据信息,摸索出非遗文化的发展规律以及所蕴含的价值所在。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为非遗数据保驾护航,保证非遗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与不可篡改性,让非遗能够一代接一代地进行有序传递。
创新传播模式。非遗传播模式,可从个性化内容定制与多元化渠道拓展双向发力。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用户的画像功能来分析各种不同用户对于非遗文化的兴趣点、需求与习惯,并据此为用户量身定做非遗文化的传播内容。例如,针对年轻人,可以创作时尚互动的非遗短片、动漫;针对一些非遗文化爱好者,则可以制作非遗文化的纪录片或者非遗文化相关的学术性文章等。另一方面,积极开拓传播新渠道,除了现阶段已经被使用的社交平台与短视频平台外,可探索元宇宙空间以及智能穿戴设备等新型渠道,并利用其开展元宇宙非遗文化传播体验活动,为用户打造虚实交错的观展体验,以享受非遗文化带来的乐趣。同时,可以依托智能穿戴设备实现对非遗文化信息及非遗文化活动的推送,助力非遗文化传播的精准到户。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非遗产业融合发展需以创意开发为根基,以商业模式创新为引擎。在创意开发层面,促进高校、科研院所、文创企业同非遗进行合作,培养一批既具备人工智能技术知识又具有非遗文化知识的人才。举办非遗文创设计大赛,发动全社会参与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发掘具有市场价值的非遗文创产品创意。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积极探索多元融合路径,构建“非遗+人工智能+电商”模式,借助电商平台拓展非遗文创产品销售渠道,将非遗文化体验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开发特色文旅项目。同时,通过搭建非遗文化 IP 授权平台,推动非遗文化 IP 的多元化开发,加速其商业价值转化,实现非遗产业与多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加强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需双轨并行。高校应设立人工智能技术相关专业或课程,并在校内开设专题培训班,帮助非遗传承人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知识。高校通过与企业、机构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搭建研修实训、创作实践及双创实践平台,为非遗传承注入技术活力。此外,扩大国际合作,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通过举办国际论坛、展览等活动,展示中国非遗文化,促进国内外专家、传承人及企业的交流,推动非遗文化的世界传承。例如,可引入国外数字孪生技术保护传统建筑的先进经验,或借鉴其AI辅助非遗教学的先进模式,同时组织中国非遗传承人参与国际数字文化节,以技术合作为纽带,提升非遗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作者单位:海南科技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