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知行·理论

大运河淮安段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本文字数:1417

  ■  吴春荣

  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大运河淮安段正面临从传统航运通道向“生态-文化-经济”复合功能转型的历史机遇。本研究立足于淮安段特殊的地理区位和生态本底,系统梳理国内外先进流域治理理念,探索构建兼顾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提升智慧化生态管控体系。建立覆盖全流域的物联网监测矩阵,参照莱茵河沿岸12国共建的“水质预警系统”标准,在里运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每5公里布设1套多参数监测浮标,实时采集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等15项关键指标,并通过5G网络实现秒级数据传输。同步引进德国联邦水文研究所开发的“WISKI”智能分析平台,可提前72小时预警蓝藻爆发等生态风险事件。管理系统架构可采用莱茵河“三级响应”机制,将水利、环保、交通等部门的数据互通,真正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治理模式转型。

  构建文化-生态协同发展模式。坚持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优先、活态传承、功能复合的发展理念,在里运河沿岸划定5处文化-生态融合示范区,将漕运文化、传统水利智慧等3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湿地修复、滨岸带治理同步规划实施。同时,参考苏州平江路“文化廊道+生态绿廊”的复合设计,沿运河打造3条主题文化生态游线,串联非遗工坊、生态湿地与智慧监测站点,形成“可游、可学、可体验”的活态博物馆。建立“文化价值-生态效益”双评价体系,将非遗传承人纳入生态管护队伍,开发“运河文化碳汇”等新型生态产品,实现文化保护反哺生态治理。

  强化生态系统自然修复能力。实施自然演替+关键调控的双轨策略,在里运河全流域划定自然恢复优先区,通过拆除硬质护岸、恢复河道蜿蜒性、重建本土植被群落等措施,让部分滨岸带实现完全自然演替。同时,构建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带-人工辅助区三级修复格局,核心区严格禁止人为干扰,缓冲带允许适度生态旅游,辅助区开展科学监测与必要维护,并建立自然恢复成效评估体系,通过遥感监测、生物多样性调查等手段,量化评估植被覆盖度、鱼类洄游成功率等12项生态指标。

  坚持绿色产业与经济发展协同共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里运河沿岸重点培育三大绿色产业集群:生态农业示范区、低碳文旅创新区和绿色航运枢纽区。采用科技赋能+模式创新的复合方法:一方面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传统农业、制造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建设5000亩智慧生态农田和10个近零排放示范工厂;另一方面创新发展生态+文化+科技融合型产业,打造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园、碳中和主题研学基地等新型业态。

  完善制度体系与协同治理机制。构建多元共治、权责明晰、激励相容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实施政策创新+机制改革策略,重点推进四大制度建设:一是建立“河长制+”协同治理机制,整合环保、水利、文旅等部门职能,形成跨部门联合执法力量;二是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发“运河碳汇”“生态银行”等新型交易产品;三是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建立上下游横向补偿与政企双向补偿机制;四是构建数字化监管体系,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生态保护全流程可追溯。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管理工程学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

  【课题名称】本文系淮安市社科研究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项目大运河淮安段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工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新闻热线电话:010-6741066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410661 广告招商电话:010-67410642
举报邮箱:jubao@cinn.cn   投稿邮箱:zbs@cinn.cn   服务邮箱:fuwu@cinn.cn
中国工业报社
微信公众号
中国工业报知行·理论 14大运河淮安段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2025-06-30 2 2025年06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