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亚勤 向贻娇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而红色工业文化是红色资源在工业领域的生动体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奋斗历程,是涵养青年劳动价值观的丰富史料。
引领文化
厚植青年劳动认知根基
劳动认知是价值观形成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不仅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实践活动,更是人类本质的确证。红色工业文化中蕴含的“大庆精神”“鞍钢宪法”等宝贵经验,生动诠释了“劳动创造价值”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些典型案例不仅展现了劳动者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力量,还揭示了劳动在塑造人的主观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通过红色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帮助青年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将劳动认知扎根于红色工业文化的沃土,使红色工业文化成为新时代青年劳动精神塑造的重要资源,为实现“劳动创造人本身”的马克思主义命题提供了现实支点,有助于青年真正领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深刻内涵,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筑牢思想根基。
以情动人
强化青年劳动精神认同
实践活动天然承载情感体验,塑造劳动价值观必须直抵青年心灵。红色工业文化见证了我国工业历史的发展,承载着我国人民艰苦创业、敢于拼搏、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为代表,是劳动的认知和情感交互作用的结果。
以红色工业文化融入青年价值观教育过程,推动青年在平凡劳动中发现崇高价值、激发青年主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激情和热情,在艰苦磨砺中锻造坚韧品格,锻造坚强意志。当青年在实践中遭遇现实困境时,也能直面挫折,将红色工业文化资源中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强大的实践动能。例如,王进喜“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奋斗哲学指引着青年完成从情感共鸣到意志淬炼的完整跃迁。
以行践知
深化青年劳动实践体验
通过系统化、阶梯式的劳动实践,实现青年劳动价值观从认知认同到行为自觉的转变。
首先,积极组织青年打卡红色工业遗产,探寻工业印记。我国从2017年开始,为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先后公示了6批见证着国家和工业发展历史足迹的国家工业遗产名单。通过参观一个个红色的“工业地标”,讲解工业历史知识,并利用数字赋能、加入情景模拟区与VR互动项目,丰富青年在红色工业文旅中的体验感、愉悦感。
其次,持续开展青年体验式劳动。一方面设计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框架下,通过创新活化工业文化遗产构建沉浸式实践平台,系统引导青年在践行中更近距离地感受红色工业文化的魅力,引导青年自觉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组织青年参与红色文化文创产品设计,在设计中近距离感受红色工业文化的魅力。
最后,精心设计红色工业主题志愿服务项目体系。例如,可以组织青年担任工业博物馆志愿讲解员,使其在讲解服务中深化对红色工业精神的理解;可以开展“工业遗产守护者”行动,让青年定期参与工业遗址的维护与宣传工作,使其在奉献中收获成长、实践中感悟价值。
文化育人
涵养青年劳动精神沃土
良好的劳动文化生态需要构建全方位的育人环境,形成持续性的影响机制。校园环境是红色工业文化滋养青年劳动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软硬并举”。
在“硬件”层面,通过建设工业文化主题园区、举办劳动成果博览会等方式营造可视化的文化环境。在“软件”层面,将红色工业文化精神渗透到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家庭教育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家校协同机制强化引导,帮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机融入对青年的劳动价值观培育。在社会资源的整合优化中,一方面可依托工业遗产资源培育红色工业文化研学实践基地,依托工业文化遗产教育数字地图,开发劳动实践基地智能导航系统,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另一方面搭建多方参与平台,如成立区域劳动教育联盟、举办劳动文化高峰论坛等,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支持、社区参与的四维联动机制,为劳动教育提供持续的社会支持。“家、校、社”共同构建起崇尚劳动、尊重创造的育人生态,红色工业文化得以真正融入时代血脉,成为培育青年劳动价值观躬行践履的精神沃土。
红色工业文化所彰显的劳动精神,既是历史的回响,又是时代的召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红色工业文化为纽带,引导青年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深刻理解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梦想的人生真谛,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磅礴的青春力量。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题名称】湖北大学教研项目“数智技术赋能研究生思政课深度学习研究”,(课题编号:JGYJS202429);湖北省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2025年后期资助课题“新时代青少年价值观及其引领研究”(课题编号:HX20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