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梦婷 匡颖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思维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新的思路和发展机会。借助数字技术,高校思政教育可更加贴合信息化时代的特点,相较于传统“广撒网”模式,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收集与解析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教学流程成为可能。这种新育人模式既强化了教育工作的指向性与有效性,又彰显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教师主导性新挑战: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如何破局。数字时代自媒体平台的出现,催生“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交互模式。教育信息生产与发布权由少数人扩散至大众,高校思政课教师成为唯一教学主体的地位受到挑战,主导角色变得模糊不清。网络知识节点众多,学生可以通过智能设备、智慧课堂等多渠道获得知识。同时,在算法时代,教师知识储备在信息检索、整合等方面的竞争力无法与大数据、AI匹敌,其知识传授角色受到挑战。教学空间从物理转为虚实融合,形成“人-机-人”互动方式,导致师生间产生情感隔阂,教师情感唤醒能力下降。假如技术主宰教育,学生情感能力培养或将受阻,教师育人功能与主导地位也会面临时空难题。
对此,思政课教师应强化自身的职责使命和主导意识。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智慧学,教师的根本使命是“培育完整人格”。教师不能满足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要坚守教育的本质和初心,注重学生的道德人格、生命自觉、理想信念培养,以党的方针政策培育时代青年,避免因技术的冲击而迷失自己。同时,思政课教师应提高教学视野和能力,磨炼好老师的主导力。首先,需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政策性文件,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融入教学实践。其次,应强化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应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的理解,进而提升教育阐释效能。最后,要掌握大数据、AI、VR等技术,在教学中融入大数据分析、AI课堂构建、基于数据进行的决策等数字胜任力,将能力与技术同步,提高舆论引导和宣传动员能力。
算法推荐技术应用衍生信息茧房:高校思政教育构建协同治理新机制。算法推荐技术对用户需求及偏好做精准分析,从而以“精准化信息供应+个性化体验”特性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及红色文化传播场景。其精准的分发手段可以加强育人内容的黏性效果,但该技术依赖用户信息处理能力,选择性接收信息易形成“信息茧房”,使用户陷入单一信息圈层,劣质内容也存在渗透的可能。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被同质化的信息包围,易产生“信息偏食”,导致“价值偏执、思想封闭”的社会认知困境。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构建多维治理机制。首先,优化算法的基础架构,融合并内化普适价值观,促进多领域间的传播,加强教育主体的数据认知能力,通过大数据生态系统监控并干预信息孤岛现象。其次,重塑教学环境,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实施批判性思考训练。最后,整合信息技能体系,嵌入算法伦理实践模块,构建动态的技术评估框架,确保个性化发展与领导力培养的和谐共生,进而形成一个涵盖算法、个体行为与环境的全面治理循环机制。
数字化教学评价体系待完善:高校思政课创新人机协同评价模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立体化教学评估体系尽管已经在某些高校实现了实际的改革成效并形成了初步的经验,但仍有完善空间。当前,大多数高校在创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评估系统时陷入多重困难:传统评价模式尚未全面向信息技术驱动型转型,普遍将单一传统评分方法直接移植至线上平台,导致评价机制僵化、缺乏灵活性与适应性;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复制传统评估方式,过分强调考核功能,易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理念。
针对现存问题,迫切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数字思政课教学评估体系及人机协作评价方式。从教学进程来看,教学评价是指导教育走向的关键一环,系统、精准的评估会促使教与学模式实现创新变革,进而影响思政课程构建的质量。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改进:一是完善契合教学实践需求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实际要求,在总结传统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提炼更具前瞻性的核心要素,并将其系统整合进指标框架设计中,为数字化教学评估提供理论支撑。二是创新评估方式。突破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固有模式,借助信息技术将评估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逐步提升过程性评价的地位,最终实现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统一。教育工作者应当整合数字技术生成的数据资源,融合人工专业判断,实现人机协同分析,从而构建更科学的评估模型。三是要着力推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在教学评估领域,学生既是测评对象又是核心参与者,传统单主体模式暴露出客观性不足的缺陷,亟待建立多维度交互的在线评价机制予以改进。除利用数字化工具开展测试与数据分析外,还需通过平台拓展教师自评、同伴互评及师生双向反馈等功能模块,确保评估信息高效传递并发挥引导作用,切实促进师生互动与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