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琼 谷金星 黄爱娃
在21世纪的科技洪流中,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行各业。这一生产力的革新,不仅体现在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新产业的蓬勃发展上,更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理念与模式的转型。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国家未来栋梁的关键环节,自然成为新质生产力赋能的重要领域。
新质生产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代生产力的前沿代表,涉及新兴技术、创新模式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等多个维度。这些技术的革新与理念的突破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有力地推动了思政教育方法的革新,促使教育内容与时俱进,紧密贴合时代发展的脉搏。
此外,新质生产力所秉持的实践与创新精神,深刻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模式,促使教育者更加重视实践教学与体验式学习。高校通过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以及科技创新等多种活动,为学生们搭建起一座深入社会的桥梁。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社会的运作模式,深入了解我国当前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从而有效激发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契合性
新质生产力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将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育要素拓展、教学模式革新与教师能力升级。
首先,新质生产力催生新技术、新业态与新产业生态,对人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应将更加复合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纳入核心培养目标,使学生既能把握技术更新变革的技术伦理,又能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主体。例如,将人工智能伦理、大数据隐私权等作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利用绿色低碳技术、数字经济模式等案例,深化学生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度认知;将计算思维、系统思维等新型思维能力培养融入思政课程体系。
其次,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强化了思政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衔接,促使思政教育实现场景化教学。通过学生学习行为大数据分析优化教学策略,依托智慧平台组织科技创新志愿服务,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培育担当精神。
再次,新质生产力促进了教师核心能力的结构性升级,促使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创新引导者”,要求教师同时具备技术整合能力、跨学科解读能力及创新孵化能力。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与全过程之中,确保其在新时代背景下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是拓展思政教育理念,构建思政教育融合发展体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战略契机。高校思政教育需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引,将新质生产力思维深刻融入教育体系。思政教师可通过剖析技术进步背后的价值逻辑,技术演进相伴而生的伦理困境、社会风险与价值冲突等,以思辨性教学帮助学生构建适应智能文明的核心价值框架,使学生树立科技报国志向,在知识不断更新的过程中筑牢民族复兴的价值认同。同时,思政教育应主动与科技型企业、前沿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和联合培养机制,促使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衔接,使思政教育在真实场景中焕发生命力。
二是完善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高校应积极整合资源,打造集多种思想政治课程于一体的综合性在线学习平台,打破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和复习,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平台功能设计上,不仅要整合丰富的文字资料、高质量的教学视频,还要有完善的课后作业布置与批改系统、多样化的在线测试模块等。同时,高校可依托新质生产力发展创建虚拟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精心打造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情景模拟课程,在实践基地中创设丰富多样的虚拟场景,营造沉浸式学习场景。这些场景可以涵盖历史事件重现、社会现象模拟、未来社会发展展望等多个领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事件之中,将原本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更加生动、直观、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
三是增进教师队伍的构建,促进专业技能提升与数字化转型。新媒体技术对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深刻领悟新质生产力的精髓与特性,还要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深入了解并掌握诸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与方法。高校应聚焦教育技术发展前沿,针对教师群体开展系统且专业的培训与精准指导活动。一方面,助力思政教师熟练掌握先进技术,打造高效率的线上教学模式,同时协同推进合作研究项目,提升学术探索的协同性。另一方面,鼓励思政教师大胆突破传统教学思维,巧妙融入现代教学技术,全方位优化教学流程,运用新媒体技术来革新教学手段与方法,营造出既生动又直观的教学场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此外,教师自身应学会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学情分析,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实施更为精确的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海南科技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