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霖嘉
职业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端技能人才的重任。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通过数据化手段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优化教育教学流程,创新教育模式,对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数据化驱动能够帮助学校和教师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职业本科院校生源多样,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有较大差异。运用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对学习平台记录的学习行为数据、校园网络使用数据、社交平台言论数据等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的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其兴趣爱好、关注焦点、心理状态和思想困惑,从而为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据。例如,分析学生在“长江雨课堂”平台上的学习轨迹和讨论内容,了解其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兴趣和理解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数字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线上教学打破时空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安排课程学习和参与讨论交流;VR/AR技术营造逼真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情感共鸣;智能化学习系统根据学生学习数据,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这些创新模式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数据化驱动能够整合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精准推送和高效利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数据库,对教学课件、视频、案例、文献等资源进行数字化分类和整理。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将合适的资源推送给相应的群体或个体,提高学习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同时,利用数据化技术对资源使用情况进行评估,不断更新和优化资源,提高资源质量,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
在数据化驱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量学生个人数据被收集、存储和分析,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数据化驱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具备一定的数据素养和能力,包括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应用和解读能力,以及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然而,目前的部分教师,尤其是银龄教师接受新事物较慢,数据素养较低。在教学中,教师若过度依赖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充分利用数据化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学校的数据化教育平台建设存在功能不完善、稳定性和兼容性较差等不足。学生在不同平台上的学习数据无法统一汇总和分析,教师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平台的交互性和智能化程度较低,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精准教学的需求。平台之间数据难以共享,数据孤岛现象严重。
思政教育的路径创新
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隐私保护机制,明确数据收集、存储、使用、传输和共享的规范和流程。加强对数据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数据安全培训,增强其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采用先进的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和安全监测技术,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共同打击数据泄露和滥用等违法行为,营造安全可靠的数据环境。
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数据素养和能力。加强教师数据素养培训,将数据素养纳入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数据收集、分析、应用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和研讨会,邀请专家讲学指导,增强教师的数据意识和能力。鼓励教师开展数据化教学实践研究,探索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和方法,通过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数据应用能力。
推动数据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加大对数据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的投入,完善平台功能,提高平台的稳定性和兼容性。整合各类教育平台,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平台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水平,根据学生学习数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推荐和智能辅导,为教师提供教学决策支持。加强平台的交互性建设,增加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功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建立平台运维管理机制,保障平台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安全管理。
构建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利用数据化技术,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校通过数据共享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成长。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邀请行业领军专家、企业技术骨干与劳动模范走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将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厚植职业教育学生的行业情怀与责任担当。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服务、公益志愿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职业教育学生在躬身实践中涵养奉献精神,传承匠心品格,培育新时代职教精神内核。同时,利用数据化平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占领网络舆论阵地,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单位:海南科技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