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正正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具备信息化视野,对信息化发展趋势与效用有全面而充分的认知,尤其要认识到信息化发展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应在规避风险的同时,积极着眼于机遇,以便进一步增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关键性作用。高校学生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依赖人工录入和Excel处理数据的管理模式存在效率低下、容易出错、数据分散难以共享等弊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信息化进程加快,传统管理模式已难以应对海量数据带来的挑战。为此,本文基于大数据视野,通过采集、整合和分析学生信息,构建了一个涵盖学籍管理、招生就业、学生资助等功能模块的统一信息化学生管理平台。
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传统管理模式的瓶颈。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面临数据碎片化、管理流程低效、服务响应滞后等问题。学籍信息、课程成绩、活动记录等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中,难以形成完整的数据视图;手工处理数据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还容易出现错误;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难以得到及时响应。引入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构建智能化管理生态,推动教育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提升数据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
大学生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原则与技术架构。平台以“用户为中心”为核心,强调区块化设计、扩展性和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平台需兼顾学生、教师、行政人员多元需求,支持功能灵活扩展,遵循数据合规要求。采用分层设计,包含数据采集分层(整合教务系统、校园卡、社交平台等多源数据)、数据处理多样化(利用Hadoop/Spark进行数据存储与清洗)、分析层(通过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应用层(提供可视化界面和智能服务)。同时,平台设计遵循“最小必要原则”,采用数据保护、匿名化处理技术,不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并将个人信息保存时间控制在最短必要期限。此外,还可以采用物联网(IoT)技术嵌入校园设备,实现实时数据采集,如课堂考勤、图书馆人流量监测等。
大学生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核心功能模块与智能化应用。一是通过成绩分析和学习行为建模,实现学业预警。例如,系统自动识别挂科风险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与指导建议。二是结合问卷调查与社交网络情绪分析,构建心理健康参数,早期干预潜在问题与风险。三是基于课程冲突检测和教室利用率预测,优化排课算法,减少资源浪费。四是整合企业供需数据与学生技能标签,匹配实习与就业机会。五是通过数据仪表盘呈现招生趋势、师资结构、预算分配等关键指标,辅助管理层科学决策。
高校大学生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某高校实施该平台后,管理效率显著提升,学生事务处理时间缩短30%,学业预警准确率提高到85%,个性化服务覆盖率达到90%。学生满意度调查显示,对平台推荐的课程和活动参与度提高了40%。此外,平台还有效优化了资源配置,使教室空置率降低20%,后勤服务响应速度提升50%。数据驱动的管理模式不仅减轻了行政负担,还提升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能。
尽管如此,由于数据孤岛尚未完全消除、存在算法偏见风险、教师技术培训不足等问题,未来高校大学生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跨系统数据融合,通过API接口标准化或数据中台建设,实现全校数据互联。二是AI伦理治理,引入公平性评估模型,避免算法歧视。三是边缘计算应用,在校园场景中部署边缘计算节点,提升实时数据处理能力。四是隐私计算技术,探索联邦学习等技术在跨校数据协作中的应用。
在“互联网 +”时代浪潮的席卷下,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对教育行业而言意义非凡。广大高校需紧密结合自身实际需求,积极运用新兴信息技术,全力推进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进程,构建契合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求的管理平台。通过充分释放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强大效能,切实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高效、开放的学习平台,以此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海南科技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