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 王棕宝
“‘十五五’时期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小企业培育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6月23日,在融链向“新”“一起益企”中工智库沙龙暨第十八届中国工业论坛启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原副会长、国企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李锦,分享了他对中小企业制定“十五五”规划的观察和思考。
李锦表示,在全球经济格局加速分化和重构的背景下,中小企业作为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市场主体,其培育与发展对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应坚持创新驱动、做好“十五五”规划。实现高质量发展并为国家“十五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次沙龙研究融链向“新”问题非常必要。
“最近,我在基层调研中发现中央企业与国有大企业是重视‘十五五’规划的,但中小企业重视不够。”李锦表示,中小企业做“十五五”规划,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做“十五五”规划,是理一理思路,重新认识自己,配置资源的重要契机。“十五五”期间小企业发展面临系统性风险加大,行业内外洗牌加速,科技创新“卡脖子”与动能转换瓶颈叠加,产业转移压力增加、市场新空间拓展受阻等诸多挑战,因此在做好“十五五”规划,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是中小企业推开未来发展之门的钥匙。
在李锦看来,中小企业做好"十五五"战略规划有六个好处:第一、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 适应宏观环境变化;第二、提升企业竞争力 优化资源配置;第三、应对风险与挑战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第四、响应国家战略与政策支持 服务国家战略目标;第五、凝聚企业力量与促进合作凝聚内部共识;第六、增强企业品牌与社会责任 提升品牌认知度。
李锦认为,每一家企业都面临“上链卡位”的问题。这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规律问题。在李锦看来,“十五五”期间,中国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链重构并实现创新发展,需从以下五个维度系统布局,结合政策导向与市场趋势构建核心竞争力:
一、主动融入大企业生态,构建链式协同。精准对接大企业需求,通过参与央企和国企的“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项目,承接细分领域技术突破任务,成为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专精特新”配套者。二、借力区域产业集群,打造共生式发展。深耕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产业集群,聚焦300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通过共享研发中心、检测平台等基础设施,降低创新成本。参与产业集群“链群融通”试点,与龙头车企形成“强链”互补。三、数字化转型突破,重构生产模式。布局产业大脑与数据要素应用,参与地方产业大脑建设,通过数据共享获取市场需求预测、产能调配等增值服务。四、国际化突围,把握新兴市场窗口。借力央企海外基建网络,通过“一带一路”第三方市场合作,提供智能建造、数字支付等本地化服务。五、政策工具组合应用,降低创新风险。申报专精特新专项扶持,争取中央财政“产业基础再造”资金,覆盖关键设备国产化研发。利用供应链金融创新,通过国企信用背书获取“碳惠贷”“订单融资”等产品,缓解技改资金压力。
李锦说,中小企业需以“链式思维”重构战略,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方能在产业链重构中实现“向新而行”的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