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 吴晨
6月23日,在融链向“新”“一起益企”中工智库沙龙暨第十八届中国工业论坛启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跨境电商分会副会长刘海伟围绕《中小企业出海面临的困境及破局之道》在会上作主题发言,他表示,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是中国中小企业的下一突围方向。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塑和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小企业品牌出海的趋势愈发明显。新兴市场的崛起、消费者偏好的多元化,以及跨境电商平台的兴起,为中国品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品牌在质量、设计、创新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具备了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的实力。然而,海外市场环境的复杂性、文化差异的挑战以及国际竞争的白热化,也对中国品牌提出了更高要求。
刘海伟指出,中小企业出海的核心载体包括人才、物流、资本和知识四个要素。人才方面,企业出海需关注人才流动,让高端人才出海,提升企业在当地的运营能力;组织优秀人才出海,让国内优秀的人有用武之地。物流方面,产品出海是我国主流的出海方式。资本方面,资本支持是企业出海的基石,企业需合理规划资金,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知识方面,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注册海外商标与专利,防范侵权风险,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提升品牌国际竞争力。
针对中小企业面临的出海困境,刘海伟总结道,一是语言障碍,语言差异导致沟通不畅,影响商务谈判与客户关系维护;文化差异使企业难以精准把握市场需求,降低营销效果。二是渠道障碍,海外市场渠道复杂,企业缺乏当地资源与经验,搭建分销网络困难重重,产品难以触达终端客户。三是本地化障碍,产品设计未充分考虑当地需求,营销策略与当地文化脱节,企业难以融入当地市场,导致市场份额受限。
针对中小企业如何破局,刘海伟认为:“勇敢的人先享受未来,应鼓励企业勇于尝试新市场、新产品,快速迭代,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抢占市场先机。”他建议中小企业要关注国际市场动态,敏锐捕捉机遇,率先布局,以先发优势赢得市场份额。同时,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要能耐心沉淀,企业出海需耐得住寂寞,有持续健康投入预期,积累品牌知名度与客户资源,逐步提升市场影响力。此外,还应本土化深耕,深入了解当地市场,融入当地文化,打造符合当地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实现本土化运营。
刘海伟最后举例介绍道,5月份,一家中小企业精准把握非洲环保趋势,研发可降解无纺布袋,契合非洲肯尼亚当地环保需求,迅速打开市场,年出口增长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