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根纱线到横跨三大洲的服装生态圈,江西达特服饰创始人杜乐强用十年时间,将企业锻造为北美户外运动市场的“隐形冠军”。
“当时人工成本飙升,代工模式难以为继。”回忆创业初期,杜乐强坦言转型之艰。他组建专业面料团队,从纱线支数到印染温度建立全流程标准。2020年,投资200万元在江西兴国建立自有工厂,实现从“接单发单”到“垂直整合”的质变。如今,企业月产服装40万件,年出口量突破200万件,北美市场占有率在战术猎装领域达17%。
凭借垂直整合的成功经验,杜乐强将跨界智慧延伸至全球化布局。他在加拿大设立分公司深耕北美市场,于新加坡建立基地辐射东南亚供应链,并与孟加拉、柬埔寨工厂达成战略合作,构建起“东方研发+多国制造”的柔性生产网络。
2016年,为满足美国客户对功能性面料的严苛要求,团队历经半年技术攻坚,反复试验217种染料助剂配比方案,终于找到纱线织造与后整理工艺的“黄金平衡点”。如今,企业设立技术开发中心,年研发投入超500万元。
这种创新基因更延伸至智能制造领域。在江西工厂的吊挂流水线上,智能运输系统将裁片精准送达工位,良品率提升至98.5%。“真正的革命需要灵巧的机械手。”杜乐强透露,企业正规划未来五年投入5000万元,与AI算法公司联合开发服装专用机器人。在他看来,纺织业的工业4.0不是机器替代人力,而是让工匠精神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暮色中的江西工厂灯火通明,98名缝纫工正在赶制北美秋冬季订单。墙上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一组数据:当日人均产量38件,工序达标率99.2%。这背后,是一套融合传统匠艺与现代管理的品质管控体系。
“服装制造终究是手的艺术。”杜乐强深谙此道。企业实行良品率激励制,将质量考核细化到每道工序;建立三级质检制度,从组长初检到品质控制(QC)总检形成闭环。在2024年全球贸易协会(amfori)社会审计中,工厂在职业健康安全等8个维度获评A级,成为天祥(Intertek)认证的优质供应商。
当被问及未来愿景,他指向车间里跃动的机械臂投影:“我希望用十年时间,让中国纺织既留住指尖的温度,更拥有智能的脉搏。”
(何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