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工信厅副厅长 张 毅
“十二五”是加快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更是全省工业扩大总量、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为此,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吉林省工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对实现具有吉林特色的工业化无疑至关重要。针对这一问题,日前,中国工业报记者专门采访了吉林省工信厅负责规划工作的副厅长张毅。
立足本省优势和特色
据张毅介绍,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将着力实施 “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围绕构建吉林特色产业体系,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努力实现以支柱优势产业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特色资源产业得到深度开发,产业间协作配套,集群集聚特征明显的吉林特色工业化,全力打造九大千亿级产业,力争实现工业经济总量 “双翻番”。即到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6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工业增加值达到7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4%。
其发展重点,一是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主要包括:汽车产业突出整车产能扩张、自主品牌打造、新能源汽车研发、零部件配套体系建设,力争将吉林建设成为国内整车规模最大、研发实力最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8000亿元,年均增长15%,工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3%。其中整车实现400万辆规模,产值达5400亿元,年均增长16%;地方零部件配套率占一汽集团全国配套份额的50%。
石化产业按照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园区化发展方向,向精深化、高端化发展。全力推进 “三大基地”建设,将吉林油田建成千万吨级油气田生产基地,吉林石化公司建成千亿元化工产业基地,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成千亿元国家级石化产业园区,构建一批各具特色的化工产业园。
二是夯实基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主要包括: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提高省内配套能力,建设国家级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基地;围绕国家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规划,打造千亿元风电装备产业基地。围绕换热器产业集聚优势,积极发展新型焊接板式换热器、系统集成应用换热机组等产品,打造全国重要的换热器基地。到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工业总产值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长14%,工业增加值达到660亿元,年均增长13.6%。
冶金产业将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降耗减排,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将其发展成为规模适度、产品优质、装备精良、特色突出、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的优势产业;建材产业将整合全省水泥资源,继续提高新型干法水泥和浮法玻璃比重,打造东北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基地。
三是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资源产业。主要包括:围绕人参、林蛙、鹿、矿泉水等特色资源,加强科技攻关,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依托省内镍、钼、镁、硅藻土、油页岩等矿产资源优势,整合资源,深度开发,优化采选技术,加快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优势。
四是抢抓机遇,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充分依托省内丰富独特的资源和已形成的在全国领先的中药、生物药产业基础,全面提升长春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中国通化医药城、中国延边敦化中药材加工示范基地的产业优势,将吉林省建设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国家生物药基地、中药北药基地。
力争在光电子、汽车电子、新型元器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加快国家 (长春)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 (长春)汽车电子产业园、国家长春和吉林软件园建设。到2015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26%。
围绕有机高分子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四大领域,开发一批重点产品,打造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特种纤维材料等六大生产基地。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26%以上。
集中省内汽车产业的优势资源,支持一汽新能源汽车研制,成立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打造两个制造基地:即长春市新能源整车、电控、动力电池生产和研发基地;辽源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电池材料、驱动电机生产基地。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20万辆以上,其中,纯电动车10万辆以上。
实施十大保障举措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张毅随之又向记者详细阐释了吉林将实施的十项保障举措。主要包括: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强重大项目服务平台、企业直接融资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完善企业间接融资平台,创新与银行对接方式,主动向银行推荐技术改造项目和重点布局大型工业项目。同时,建立长效的银企保对接机制。
加大工业投入力度。未来五年,全省工业投资累计将超过2.6万亿元,重点实施500项5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集中力量组织实施2000项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围绕具有比较优势的碳纤维、纳米材料、生物化工、汽车电子等20个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滚动实施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示范项目。
推动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高速列车、高性能分子材料、生物化工等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联盟;支持重点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联合建立研发、设计机构;滚动实施技术创新 “双百工程”。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省级相关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研发、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改造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向新兴产业及重点产业链发展倾斜,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产业辐射力大的项目。强化金融支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工业领域支持力度,经政府有关部门核准、备案的新兴产业项目,各金融机构优先予以信贷支持,省级专项资金择优予以贷款贴息;鼓励建立各类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优先对新兴产业的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支持,对处于培育期和初创期新兴产业的企业贷款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
加强品牌和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推进 “两化”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集群化和大企业集团加快发展;加快民营业经济发展;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力度;建立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延伸阅读
专家学者高度评价吉林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吉林省工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过了由国内和省内十余位知名工业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组认真和细致的评审。
他们一致认为,该 《规划》提出了构建吉林特色工业体系,坚持走吉林特色工业化道路,着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全力打造九大千亿级产业,努力实现工业经济总量 “双翻番”的战略目标,指导思想明确,符合国家未来发展理念,具有吉林特色,发展目标合理、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指导性。同时, 《规划》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产业发展定位、布局、对策措施及保障机制等方面都有许多亮点,是一个高水平的规划,可以作为指导吉林省“十二五”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本报记者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