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萨斯借石油还魂
《石油大棋局:下一个目标中国》 (9)
稿件来源:本报讯
阅读坐标
前言 第一部分 精心布棋 第一章 本性难移 “大中东”狼烟四起第二章 弥天大谎 石油峰值论第三章 始料未及 第一次石油危机第四章 阴魂不散 马尔萨斯借石油还魂 第二部分 祸起石油 第五章 欲盖弥彰 洛克菲勒绑架石油第六章 借刀杀人 两伊战争启示录第七章 欲壑难填 海湾战争志在必得第八章 巧取豪夺 车臣战争与俄罗斯石油 第三部分 峰值之争 第九章 横空出世 俄罗斯石油新理论第十章 反攻倒算 石油峰值谎言死灰复燃 第四部分 棋局中国 第十一章 逐鹿中原 欧亚大陆的大棋局第十二章 兵临城下 下一个目标:中国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 (“赎罪日”战争)爆发,接下来的10天内便发生了石油危机。这个局部危机事件,最终竟然演变成一场改变世界的全球能源危机。 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自然非大卫·洛克菲勒和他的彼尔德伯格团队莫属。他们的目标首先是要支持美元价格,但背后还有一个更宏大目标——全球石油战略。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越南战争无可挽回地走向失败时,那个全球石油战略计划,就已经在暗地里策划好了。 这些幕后策划者堪称深谋远虑的大战略家,所有的智库和名牌大学的专家,无论是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还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都只配当他们的学生,没有人能与他们比肩。 赎罪日战争和全球石油冲击的引子,源于35年前的一项能源经济策划,现在它只不过是被按部就班地付诸实施了。马里昂·金·哈伯特早在1938年就提出:未来时代,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将直接取决于能源,其中最主要的能源就是石油。 哈伯特宣称:战后工业世界的基础是石油,石油是一种稀缺商品。在未来某一天,石油的开采量会达到一个顶峰(即 “峰值”),然后就会一直下降,再也无法挽回。 哈伯特的这一理论设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规模空前绝后。它甚至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人们被迫接受了这样荒唐的说法:地球正在被贪婪的人类所毁灭,因此为了创建一个被美欧 “社会工程师”定义的 “可持续社会”,就必须大量削减世界人口。 他们是在用 “用无声的武器打一场静悄悄的战争”。这场危机成功地向人们灌输了能源 “稀缺性”概念,并形成一种足以影响世界的新的意识形态。其背后隐藏着一个别有用心的目的:把全球人口的生活标准大幅度压低。他们要用 “稀缺性”打消人们对经济进步、生活改善的向往。于是,一个新的字眼——“有取有舍”开始在 《纽约时报》等大报社论中出现; “资源有限”论更是被大肆宣扬。 20世纪60至70年代,大卫·洛克菲勒的国际精英圈子,开办了一个又一个新式机构和花样繁多的智囊团,数量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其中包括 “罗马俱乐部”、 “大自然的信托-1001” (挂靠在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名下)、联合国 “地球日大会” (驻地在斯德哥尔摩),以及一个非常重要的 “三边委员会”,这是大卫·洛克菲勒自己掏钱养的机构。 1973年的石油危机本来是他们刻意制造出来的事件,但在他们口中,却成了因为资源有限而必须 “优生”和强制降低人们生活水平的理由。他们说:为了 “让人类生存下去”,大家必须节衣缩食。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面前的世界正在改变:西欧经济重建完成,并且已经站稳脚跟;日本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眨眼变成了工业大国;亚洲发展中国家 (如韩国等)经济增长速度也很快;拉丁美洲的多数国家获得发展;被遗忘很久的非洲大陆也在进步;富藏石油的中东经济自然更具天时地利。 与之相反,美国自己的工业基础却出现了裂痕。更严重的是,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不再一对一地只跟美国做生意,它们相互之间的贸易关系正在建立起来——眼看世界就要从美国精英的掌控之中挣脱出去,美国原本的优势地位岌岌可危。 美国必须回应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把世界重新握在自己手中。他们将眼光放在了下一代年轻人身上,那是经历过激进的1968年革命的一代新人,打算让他们来推行大幅度削减世界人口的目标:让穷人节衣缩食。因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资源是稀缺的,而且 “快要耗尽”。 人口始终是约翰·洛克菲勒三世的人口委员会和基辛格的关注焦点。基辛格1974年起草的 “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200号” (NSSM200),首次把美国对外政策的第一位目标落在控制全球人口这一新的焦点上。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无数的非政府组织在洛克菲勒集团和外围机构的策划下成立了。这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创新”——这类新的基金会或者民间机构不用纳税。它们就把免于缴纳的税金,直接转变成 “基金”;它们的金钱流向,作为精心安排的战略行动,都以项目支出的方式加以控制。在形式上和表面上,它们主张多样性的宗旨,因此在社会上得到了各类公众自愿的支持,洛克菲勒集团选择的政策和项目,就这样披上了一个公众广泛支持的外衣,同时避免了公众对它们可能产生的疑问。 这些非政府组织都把 “地球第一,自然保护第一,人在污染地球”奉为宗旨。按照洛克菲勒和基辛格的模式,要想降低污染,就必须减少世界上的人口。第三世界——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正是人口增长迅速的地区,所以恰好成为将要被遏制的目标。 大卫·洛克菲勒精英集团借助石油稀缺论为马尔萨斯主义 “招魂”,那些信奉“人在污染地球”的非政府组织,为马尔萨斯主义 “还魂”助了一臂之力。(威廉·恩道尔/著戴健 李峰 顾秀林/译)(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