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资源保障 国土部首提新技术矿产
稿件来源:本报讯
为加强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国土资源部在日前主办的境外矿产勘查开发论坛上,首次提出新技术矿产的观点。 新技术矿产被定义为:伴随人类第三次浪潮带来的科技创新,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新兴材料产业的镓、铟、铌、锑、稀土、稀有、稀散等金属矿产和萤石、石墨等非金属矿产。 据介绍,新技术矿产是一个飞速发展的领域,对于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至关重要,如果战略实施到位,极有可能会带来新技术、新材料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矿产资源丰富 保障程度堪忧 矿产资源是发展采掘工业的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品种、分布、储量决定着采矿工业可能发展的部门、地区及规模,矿产资源质量、开采条件及地理位置直接影响矿产资源的利用价值,采矿工业的建设投资、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及工艺路线等,并对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初加工工业如钢铁、有色金属、基本化工和建材等以至整个重工业的发展和布局有着重要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矿业在我国工业增长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到90年代中期,矿业与我国工业基本上保持同步增长的态势。在一些矿产资源大省,如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南等,矿产采选和矿产原料加工制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其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50%以上,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矿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矿业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不仅不会被削弱,而且还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进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时代而更加强化,未来40年,我国对矿产资源消耗强度将达到顶峰。 我国矿产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比重很小,贫矿、难选矿和共伴生矿多,尤其是铁、铜、铝土、铅、锌、金等多为贫矿,难选比重大,开采成本普遍较高,实际可供利用的资源比例较低。 据调查,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42%、18%和7.3%。 事实上,我国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并不乐观,相当一批资源可供性下降。据发改委预测,到2020年,我国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可供储量的保障程度,除稀土等有限资源保障程度为100%外,其余均大幅度下降。其中铁矿石为35%、铜为27.4%、铝土矿为27.1%、铅为33.7%、锌为38.2%、金为8.1%。在可采年限上,石灰石为30年、磷为20年、硫不到10年,钾盐现在已是需远大于供。 能源供需方面,煤炭、天然气大体供需平衡,其中石油资源已远不能满足国内建设需要,从1993年我国石油由净出口国转化为净进口国,进口量在逐年增长。 在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国的矿产资源浪费惊人,综合利用率极低。我国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率平均不超过50%,综合利用率约为30%。 目前,我国共 (伴)生组分综合回收率在40%~70%的国有矿山企业不足40%,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为35%,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仅为30%,比发达国家低20%。 我国现有2000多座矿山尾矿库存尾矿约50亿吨,每年新增排放固体废弃物3亿吨,而平均利用率只有8.2%。国有矿山完全没有进行综合利用的占45%,全国20多万个集体、个体矿山基本上没有综合利用。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短缺日益严峻,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对国外原料的依赖程度日益加大。据海关数据显示,我国60%的铜精矿、50%以上的氧化铝、30%以上的铅精矿都需要从国外进口。 西方规划战略 中国机遇难得 矿产资源的利用与工业价值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术经济条件有紧密联系,并且随着地质勘探、采矿和加工技术的进步,对矿产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 如今,新技术矿产被提出,并将成为矿业领域关注的热点。据了解,新技术矿产的矿种包含稀土、稀有、稀散、铂族、轻金属、重金属和非金属等七大类共39种矿产,并且随着新材料技术和应用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矿产的种类还将不断增加。 专家介绍称,与大宗矿产品相比,新技术矿产在自然界储量较少,赋存形式多样,而且全球分布不均。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里的关键元素,这些矿产目前难以替代。而且,随着高新技术产业日新月异地发展,对新技术矿产原材料的需求迅速增长,全球特别是科技相对发达的美国、日本和欧盟等经济体对新技术矿产的需求呈现出刚性特征。为了促进新能源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主要发达国家均针对新技术矿产制定了战略规划。 新技术矿产成为矿业的 “长尾”领域,多数国际大型矿业公司尚未涉足,但正在进行不断的探索。 目前,我国矿业公司在大宗矿产领域与跨国矿业巨头尚有差距,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科学进步、技术创新的不断加速,新技术矿产的兴起为我国矿业公司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有关专家建议,我国矿业公司如以全球新技术矿产资源为目标,应多与地勘单位和研究机构紧密合作,推进我国矿业又好又快发展。(本报记者 孟凡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