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核难以承受之重
稿件来源:本报讯
今年3月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后,德国政府很快作出了弃核的反应,决定关闭德国8座正在发电的核电站反应堆,并决定于2022年前关闭国内所有核电站。德国由此成为首个宣布不再使用核能的主要工业国家。 然而,弃核,带给德国的是电力供应挑战:核电站发电能力削减800万千瓦,约200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难以保证,今年1月还向法国出口7亿千瓦时电力的德国,而今反过来需要从法国进口大量的电力,确保电力供应由之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虽然德国的9个邻国中,有8个国家可以提供电力交易,但德国要获得邻家电力就必须追加电价,电价因此大涨,德国消费者支付的电价于是上升至欧洲国家第二,仅次于丹麦;更要紧的是输电线路已超负荷工作,电力需求缺口不断扩大,继续增加电力供应已成为一个疑问,这将危及德国未来的发展。 有消息披露,德国弃核以来,成本上升导致产品失去竞争力,工业制造业活力几乎降至两年来最低点,经济增速因此显著放缓,让德国未来经济蒙上一层阴影。德国的单边决定导致欧洲能源价格上涨,不但影响整个欧洲工业的竞争力,而且也打击了其他国家期待德国带领欧洲走出危机的信心。这就是为什么德国弃核,多数邻国感到不解的原因。 弃核的高 “成本”已然成为不能承受之重。 不能说德国的弃核就是一个绝对错误的抉择,但问题的症结在于,在全世界可再生能源还无法挑起能源供应大梁的背景下,如此急不可捺地作出 “关闭核电站”的决定,是不是对中短期内必然带来的弃核高 “成本”估计不足? 德国是个制造业大国,也是贸易大国,并且还是个消费大国,电力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德国议会作出弃核的决定,显然是对弃核可能对德国造成的长期影响考虑不足。据说,德国为弥补弃核带来的电力不足,决定增大投入发展替代能源,默克尔在宣布德国弃核时甚至提出了多达6项的能源政策提案,包括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提出新建筑保温目标,以及改造新型智能电网等。但有德国政府高官承认,能源政策逆转导致的成本将高达300亿欧元,政府却 “还没有一根魔法棒来生出这么多钱来”。 何况,德国核电站占全国发电量的23%,300亿欧元的投入远不足以解决弃核导致的电力短缺。 有人说,德国的弃核是短期政治利益引导下的政策反复,是日本核电泄漏事故引起民众恐慌促成的因噎废食。这样评价是否中肯姑且不论,但不能不承认,弃核招致的高 “成本”,表明在可再生替代能源一时难成气候的大背景下,弃核并不是一个经济大国的可取之策。 德国弃核产生的负面效应,给我们的能源政策提供了可鉴之处。诚如中国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指出的那样,中国是人口大国,能源资源短缺,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发展核电是不可替代的选择。中国作为能源短缺型的后发工业大国,解决电力供应问题的战略和政策不是 “要不要核电”,而是 “要什么样的核电”。坚持发展核电在内的能源多元化发展之路,是中国解决能源问题的明智抉择。(汪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