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理论“滑铁卢”
《石油大棋局:下一个目标中国》 (21)
稿件来源:本报讯
阅读坐标 前 言 第一部分 精心布棋 第一章 本性难移 “大中东”狼烟四起 第二章 弥天大谎 石油峰值论 第三章 始料未及 第一次石油危机 第四章 阴魂不散 马尔萨斯借石油还魂 第二部分 祸起石油 第五章 欲盖弥彰 洛克菲勒绑架石油 第六章 借刀杀人 两伊战争启示录 第七章 欲壑难填 海湾战争志在必得 第八章 巧取豪夺 车臣战争与俄罗斯石油 第三部分 峰值之争 第九章 横空出世 俄罗斯石油新理论 第十章 反攻倒算 石油峰值谎言死灰复燃 第四部分 棋局中国 第十一章 逐鹿中原 欧亚大陆的大棋局 第十二章 兵临城下 下一个目标:中国
1994年8月,一场非同寻常的科学大会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达菲市召开,西方的传统石油生成和勘探理论,遭遇了一场 “滑铁卢”。 大会主办方是一个非营利性机构,名称又长又复杂——“地球大陆壳钻探观测采样组织”,简称DOSCECC。它有57个机构成员,囊括了全美国所有大学中最强的科学院系。 “同地下勘探和控制技术有关的、科学和社会两个层面上的重要问题”,无论是关于领导能力还是技术支持的,都被这个机构宣称为自己的职责。 1994年,冷战虽已结束, “后冷战”氛围却依旧浓重。尽管如此,到会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科学家却仍然满怀科学热情。他们来到美国,满心想和同行们分享他们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不可能有石油蕴藏的地方,他们找到了石油。对于身为同行的与会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颠覆性的、百年难得一遇的科技成果,大家共同的职业目标,不就是寻找埋藏在地壳中的碳氢化合物——石油和天然气嘛。 西方地质学理论一直认为,石油这种碳氢化合物的来源是古代生物的遗骸。在经历了一个化石化过程后生成石油,并且只存在于一种特殊的地质构造——“烃源岩”中。所以只有找到“烃源岩”才能找到石油,凡是不存在“烃源岩”的地方,就不会有石油。但是,俄罗斯人苦干了45年,在属于结晶质基底岩地质构造的乌克兰盆地发现并打出了石油和天然气,而那里是西方地质学理论认为根本不可能存在化石能源的地方。 在大会上做这份报告的是基辅的乌克兰科学院地质科学研究所石油勘探部主任、前苏联科学家V.A.克拉尤希金教授,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假设: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同古代的生物物质无关,西方理论所说的生物遗骸、深埋、化石化过程,都是不正确的。石油的真正来源,是地壳深处的无机物质!唯有这个理论成立,才有可能在结晶质基底岩那样的地质构造中找到石油——非生物物质来源的碳氢化合物。 从1990年开始,前苏联科学家开始在第聂伯河-德涅茨河盆地进行勘探钻井,五年中共打井61口井,其中有37口井获得了可商业性开采的油流,成功率达60%。要知道,商业性钻井的预期成功率也只有30%。打探井能打到有60%的井出油,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成功。 与会的前苏联科学家还向大会介绍了第聂伯河-德涅茨河盆地的每一口探井的深度和出油量。其中钻井最深超过4000米,部分油井日产原油达到2600桶。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对于整个石油科学界来讲,无异于平地惊雷! 然而,面对具有颠覆力量的新事物,历史上相似的场景总是在重演。376年前,宗教裁判所拒绝了伽利略提出的太阳中心说;1994年,西方地质学界也同样不肯接受俄罗斯提出的石油生成新理论。当年的一位与会者曾透露,面对克拉尤希金报告中的爆炸性内容,整个会场的听众竟然无动于衷。 克拉尤希金还报告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科学证据:俄罗斯科学家对第聂伯河-德涅茨河盆地的石油也做过详细的细菌学研究,即寻找 “生物标记物”——卟啉分子。如果石油的确源于生物遗骸,就应该含有这种生物标记物。长期以来,西方科学家也是一直在用 “生物标记物”来证明他们的石油生成理论。但是,即使在百万分之一 (ppm)的水平上,俄罗斯科学家也没有找到任何生物标记物。 通过分析较浅地层的石油中微量孢子花粉等物质,俄罗斯科学家认为,埋藏较浅的石油,是从更深处的油田向上浮动而来的。 “埋藏在所有不同深度的石油,同享一个很深的源头,它们的不同特性,取决于碳氢化合物扩散分离的路径,与藏油层岩石的年龄、类型和周围环境无关。”俄罗斯科学家用详细的科学检验证明,石油和天然气都来自更深的地下,即使埋藏在接近地球表面较浅地层里的石油,也和更深处的石油一样,来自同一个很深的源头。 前苏联科学家的石油天然气成因新理论,与西方传统理论有天壤之别。这个科学家团队的成员都获得过乌克兰国家科技奖章,都在基辅地质科学研究所供职。 俄罗斯和乌克兰科学家提出的这一石油成因新理论,本应导致一场颠覆性的科学风暴。但如果接受这个新理论,那么对于坐在圣达菲大会厅的美国地球科学家来说,他们终身所从事的专业工作的 “科学”基础将是一个错误,甚至更糟,这个基础里还可能包含着公然的科学骗局。 (威廉·恩道尔/著戴健 李峰 顾秀林/译)(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