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曼哈顿计划”
《石油大棋局:下一个目标中国》 (23)
稿件来源:本报讯
阅读坐标
前 言 第一部分 精心布棋 第一章 本性难移 “大中东”狼烟四起 第二章 弥天大谎 石油峰值论 第三章 始料未及 第一次石油危机 第四章 阴魂不散 马尔萨斯借石油还魂 第二部分 祸起石油 第五章 欲盖弥彰 洛克菲勒绑架石油 第六章 借刀杀人 两伊战争启示录 第七章 欲壑难填 海湾战争志在必得 第八章 巧取豪夺 车臣战争与俄罗斯石油 第三部分 峰值之争 第九章 横空出世 俄罗斯石油新理论 第十章 反攻倒算 石油峰值谎言死灰复燃 第四部分 棋局中国 第十一章 逐鹿中原 欧亚大陆的大棋局 第十二章 兵临城下 下一个目标: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告诉斯大林,石油匮乏是德国战败的关键原因之一。在现代的机械化战争中,决不能没有石油。要打胜仗,就必须控制石油。1946年,二战硝烟刚刚散去,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就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 “铁幕”演讲,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清晰的反苏反共信号。 这一切促使斯大林下定决心,要让苏联和盟国摆脱西方的石油控制。石油安全就是国家安全,苏联一定要找到能够自给自足的石油和天然气。为此斯大林发动了一个规模堪比曼哈顿计划的大型科学计划:独立自主地研究石油理论和石油的勘探开采,包括石油成因、石油在地下的移动和聚集,以及最好的勘探和采油方法。 俄罗斯和乌克兰科学家出色地执行了斯大林的 “曼哈顿计划”。前苏联从1946年就开始了独立的石油科研工作。在冷战正酣的20世纪50年代之初,苏联科学界已经开展了跨学科合作。各个领域中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包括大量物理学家、地球化学家和地质学家,都在为这个共同的目标工作,其中有库德瑞夫斯塔夫、珀尔非耶夫等人。为了建立新的石油成因理论,证明一个新的假说——石油来源于地层深处,而并非在浅层沉积盆地和 “烃源岩”中产生,他们争论了几十年。 1951年发表的一篇极其重要的论文是石油新成因理论诞生的标志。文章作者是尼古莱·库德瑞夫斯塔夫教授,题目是 “驳石油生物成因之假说”,发表在前苏联的 《石油经济》杂志上,由于当时冷战正酣,论文仅以俄文发表,没有其他语言的版本。 在俄罗斯科学家的语言中,这一理论叫做 “俄罗斯-乌克兰现代石油理论——地壳深处非生物源石油成因论”。1951年库德瑞夫斯塔夫的论文发表后,直到1965年,在苏联国内一年一度的全苏石油和石油地质大会上,始终在讨论这个石油新成因理论。化学家、物理学家和热力学家参与了这场持久的、热烈的科学讨论,大量实际的观测数据被采用。在长期、激烈的辩论和严格的质疑中,俄罗斯科学家一步一步证实了这个新理论。 40年来,在前苏联的杂志和书籍上,俄罗斯和乌克兰科学家针对石油生成开发理论发表了一千多篇科学论文。他们最终证明:石油的来源不是生物性物质,石油不是化石能源,石油是非生物性能源。 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通常从质疑现成的基本假说开始,前苏联的研究工作也是这样做的。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西方地质学的主流假说——化石能源说,究竟起于何时何地?石油到底来源于何处? 然而西方石油地质学界却从来不问这个问题,连普林斯顿大学都是如此。俄罗斯科学家追根溯源,后来竟意外地发现,第一个提出 “生物遗骸化石化”石油成因说的人,原来是个俄罗斯人。这真是非常讽刺。 那位俄罗斯科学家叫米克哈伊尔·罗蒙诺索夫,1757年他曾这样对圣彼得堡科学院说: “岩层中被埋藏的小型动物残骸,在漫长的年代中,会在地下遇到逐渐升温和升压的地质条件,然后可转化为岩油 (即现在所称的石油或原油)。” 多位前苏联科学家指出,这个“罗蒙诺索夫假说”,即正统的石油生成理论,从来没有受到过任何质疑。因此,那不过是250年前的一个 “设想”。罗蒙诺索夫很有想法,比如他能想到岩油 (或者石油)从 “生物遗骸化石化而来”,不幸的是他还有点不求甚解,从来不花时间去深究自己提出的设想。 多年之后,西方世界把这个 “罗蒙诺索夫假说”接了过去。用它来建构石油是 “有限资源”的理论,非常方便适用,把它当作高油价的幌子,用起来也很顺手。 俄罗斯和乌克兰科学家们发现,罗蒙诺索夫假说不能解释一个重大疑问:为了生成已知的石油,需要在地下埋藏多少动植物的残骸?以从沙特阿拉伯的地底下抽出地面的碳氢化合物为例,仅仅为了产生沙特阿拉伯加瓦尔一个油田的石油产量,就 “需要一个长宽高各为9英里的立体空间,把里面填满恐龙肉”!更何况除了沙特阿拉伯,世界上其他地方还有很多巨大的油田。 美国人弗莱契·珀鲁提是个石油精英的 “圈内人”。他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能源危机期间,很深入地研究了能源问题。他也说过: “即使把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所有植物、昆虫和动物都堆在一起,也无法生成已探明的那么多的石油储量。从生物物质里,哪能挤出那么多的油水!” 另外,苏联人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发现,生成短链碳氢化合物分子所要求的压力和地幔层的压力相等。1967年,苏联科学家契卡留科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他指出,石油是在地幔里不断生成的,并通过断层或者所谓的 “转移通道”,被挤压到地壳的浅层。 石油比水轻。但是,石油总是在水层之下被发现!俄国科学家指出,石油所在的位置,远远深于一切地质构造中的沉积盆地——这一点早已被证明,因此石油必定是在地下深处受到巨大压力的挤压向上运动的,直到接近存水的沉积盆地,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何 “水层在油层之上”,难道石油能够 “沉”到水下去吗?俄罗斯的石油生成新理论,是不是比相反的解释更合理? 西方地质学界无视这一切,坚持不改口。他们坚持说:只有他们所说的沉积盆地,才是惟一能把生物遗骸转化成天然气和石油的地质构造。(威廉·恩道尔/著戴健 李峰 顾秀林/译)(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