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面板冷热不均 本土企业须对症下药
稿件来源:本报讯
索尼、东芝和日立宣布旗下的液晶面板业务即将合并,新公司立志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型液晶面板制造商;而三星则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将电视机面板月产量由之前的100万~130万件减少到20万~30万件。 这两个对于LCD大小尺寸面板的不同举措,恰好折射出当前LCD屏大尺寸和中小尺寸市场冷热不均的现状。 从 “小不如大”到 “大不如小” 过去几年,大量消费者将CRT电视转换成大尺寸的液晶电视,快速拉动了面板产业的增长,可谓 “小不如大”。然而,随着全球液晶电视市场的饱和,以及中小尺寸屏的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的热卖,近一两年则变为 “大不如小”。 据统计,2010年全球中小尺寸TFT-LCD面板出货规模达23亿片,同比增长约 28%,达到2007年以来的最大增幅。预计,2011年全球中小尺寸面板供货金额为303亿美元,同比将大幅增长39%。平均单价方面,中小型TFT液晶面板将扭转2004年以来价格持续下滑的局面,2011年的价格将比上年上升近20%。有机构甚至预测,从2012年起,全球TFT面板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将由中小尺寸应用主导。 可以说,中小尺寸LCD面板市场升温的主要原因在于:苹果产品撑起半壁江山;新产品和新技术带动复苏;大尺寸投入过多影响中小尺寸市场供给。目前,日本、韩国、中国等LCD面板主要产地对中小尺寸生产能力的扩充,可以说是对过去还债。 大尺寸LCD面板步入寒冬 有报告显示,全球液晶面板价格已进入新一轮下降周期,到今年8月已连续14个月出现下滑。 与此同时,产业巨头全面亏损。三星电子2011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显示面板部门净亏损2100亿韩元 (约12.8亿元人民币),LGDisplay的二季度也亏损 480亿韩元(约合 2.9亿元人民币)。今年二季度,友达光电的亏损额达到107.7亿新台币 (约 24亿元人民币),奇美亏损130亿元新台币 (约29亿元人民币)。继去年大幅亏损后,京东方半年报公布2011年上半年亏损12.15亿元。 此外,高世代线建设延缓。韩国 LGD在广州的8.5代线项目开工时间一再被推迟,三星苏州7.5代线项目目前还没有实质性进展;友达光电预计,昆山8.5代线新厂在2012年不会形成产能。 造成大尺寸LCD面板市场步入寒冬的因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电视机更新换代基本完成带来需求稳定。经历了2002~2010年八年持续高速增长后,平板电视已完成对CRT电视的历史性替代,未来可持续增长空间已经不大。加之发达国家市场持续低迷,2011年全球电视机总出货量将比预期减少3%,为2.52亿台。 二是产能过剩加剧引发市场低迷。由于欧洲债务危机、原油价格高企、全球通货膨胀等问题加剧,各大研究机构纷纷下调2011年全球液晶电视需求规模。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从现在到2012年初,将有多条7代以上的面板生产线投产,大尺寸LCD面板供过于求的局面已不可逆转。 三是等离子等其他平板显示面板挤占市场。除了价格优势,等离子电视在画面对比度、色彩还原度、可视范围和3D应用等方面也优于液晶电视,原本在大尺寸市场就与液晶屏争锋的PDP屏,必将抢占已经过剩的液晶电视显示器市场,这对于液晶面板可谓雪上加霜。 调整产品结构 完善产业链 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中国内地中小尺寸面板出货量比肩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客观上,这使得中国LCD产业能够在面板市场大小尺寸交替中抵御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手机是此次中小尺寸面板市场火爆的起源之一,而智能手机用面板主要供应商中却鲜见中国内地厂商。因此,我国必须尽快改变中小尺寸LCD面板以低端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 而对于我国大尺寸面板制造企业而言,挑战就在眼前。在我国本土面板产业即将形成产能之时,全球彩电产业已进入成熟期,我国LCD高世代线可以说是生不逢时。如何在逆境中成长?以下途径可供参考:解决量产问题,降低成本;解决市场问题,与下游企业形成良好的战略供应关系;借鉴国外企业垂直整合经验,完善产业链配套。 完善产业链建设,对于企业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可谓喜忧参半:原材料供应链正在逐渐形成,已经逐步能满足国内需求;生产设备是最薄弱的环节,急需扶持。具体来说,国内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开展国际合作,已经开发了一些生产设备,但存在数量少、品种单一、产品档次低等诸多问题。同时,设备厂商不掌握核心工艺技术,也制约了国产设备的应用与提高。建议国家从政策、法律法规、税收优惠等多个方面,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等环节上给予支持。此外,在政府指导下发挥好协会和联盟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在市场竞争、产业链建设、工艺技术研究、新技术推广、标准化、专利共享等多方面强化协调与合作,彻底改变企业单打独斗的状况。(工信部赛迪研究院 高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