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影响,装备制造业增速出现明显回落。1~10月,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仍然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但回落态势十分明显。 (资料图片)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在京发布了 《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秋季报告》。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在解读 《报告》时指出,当前我国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分析工业经济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既有世界经济不振、外需疲软的影响,又有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结构调整压力加大的制约;既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等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老问题,又面临生产经营综合成本上升、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等新情况;企业既面对生存的竞争挑战,又面临转型的发展压力。
他指出,相关部门要充分估计我国工业发展所面临的复杂形势,防止苗头性问题演变为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为趋势性问题,避免出现大的起伏。
当前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黄利斌指出,从国际看,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升级使得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加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复杂严峻状况,对我国经济运行的不利影响正逐步加深。
据海关统计,1~10月,我国外贸出口虽然仍保持了22%的增幅,但9、10两个月出口同比分别仅增长17.1%和15.9%,回落态势明显。从出口现行指标看,9、10两个月加工贸易进口额同比分别仅增长7.1%和8.8%,大大低于前8个月15.1%的增长水平。最近秋季广交会上,欧美客商订单出现下滑,短单占比较高,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从国内看,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运行态势,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工业经济面临着增长动力减弱、要素供给趋紧、通胀压力持续和企业效益下滑等一系列挑战。
一是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减弱。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3%,住房、汽车等带动力较强的商品销售受政策调整影响持续低速增长,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仅增长12.9%,汽车产、销量仅增长3%和3.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6.9%,部分领域投资下行压力明显。受投资增速放缓影响,1~10月,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回落3.6个和3.5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分别回落2个和1.2个百分点。钢材市场价格从9月中旬开始呈现明显回落态势,铁矿石港口滞压严重,港存上升到1亿吨左右,大大超出正常的7000万吨水平,持续高涨的水泥价格也从9月份开始出现明显回落。
二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受融资环境趋紧、用工成本上升、利率汇率调整、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要素供应紧张等多重因素挤压,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大。1~10月,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1%,比同期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高出3.3个百分点。劳动力报酬刚性上涨,今年以来又有21个省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超过20%。持续上升的成本压力不断挤压企业利润空间,企业利润增幅逐月走低,亏损企业亏损额明显增加。
黄利斌指出,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51.7%,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上升23.9个和10.1个百分点。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的3.8万家小型微型工业企业经营状况显示,仅有15.5%的小型微型企业能够获得银行贷款;1~8月,小微型企业利息支出同比增长36.1%,增幅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高出3.7个百分点;月末应收账款占1~8月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1.6%,高出同期规模以上工业8.7个百分点。
三是东部地区部分省份生产下行压力加大,盈利水平下滑。1~10月,广东省和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仅增长12.8%和7.8%,其中10月份增速分别回落到10.1%和2.1%;出口交货值同比分别仅增长13.1%和5.6%,其中10月份仅增长7%和0.4%;前三季度实现利润同比分别仅增长3%和2%,主营收入利润率分别为4.66%和6.71%,利润率同比分别下滑0.85个和0.67个百分点。
黄利斌指出,广东和上海是东部城市的代表,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对外依存度大,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更敏感,对整体经济走势具有先导效应,其影响不容忽视。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工业经济运行中表现出的生产增势放缓、出口增速回落、盈利水平下滑趋势,预示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挑战和考验。
装备制造业增速出现明显回落
黄利斌分析指出,总体来看,尽管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但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产品出口需求下降的影响,以及国内因控制物价而紧缩的社会需求,都将导致今年四季度及明年工业增速有所放缓,明年经济运行不确定性更为突出。
今年以来,在投资需求拉动下,原材料工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但进入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以来,受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放缓的影响,增长势头也有所减缓。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测算,今年1~10月,原材料工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2.7%,其中一季度增长12.6%,上半年增长12.8%,前三季度增长12.9%,10月当月仅增长12.2%,预计全年增长12.5%左右。今年是为期三年的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一些扶持政策陆续退出,一些领域投资强度开始减弱;明年又是全面实施 “十二五”规划的一年,一些行业结构调整力度还将继续加大;同时,原材料工业还是资源高度依赖进口的行业,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对行业影响也较大,高耗能、高排放也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工业,资源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压力继续加大。这些情况表明,明年原材料工业总体运行环境并不宽松,增速在今年的基础上将继续有所减缓。
石化行业在内外需拉动下运行态势总体平稳,但不确定因素增加。1~10月,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快于规模以上工业整体增速,乙烯产量增长8%,烧碱、纯碱产量分别增长16.4%和13.6%。从下游需求看,汽车、纺织、塑料、平板玻璃等主要相关行业增速明显放缓,对石化产品需求放缓,同时节能减排压力上升,同时,资金成本不断攀升,煤电运等要素供应偏紧,资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资源利用率较低,高端石化产品缺乏等,都将对行业运行产生不利影响,预计明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在总体保持经济运行状况下增速可能逐步放缓。
受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影响,装备制造业增速出现明显回落。1~10月,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仍然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但回落态势十分明显,其中一季度增长17.8%,二、三季度分别回落到14.5%和13.9%,9、10两个月增速止跌回升并稳定在14.4%的水平,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速也呈现出企稳回升态势,预计全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左右。出口增速大幅回落态势也有所改观,1~10月,装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增长22.4%,其中9、10两个月分别增长14.8%和20.9%。
黄利斌指出,明年是实施 “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关键而重要的一年,全面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离不开装备制造业的有力支撑,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也将有利于提升装备制造业本身发展水平,同时,加大重点领域基础设施投入将继续带动工程机械等行业增长。在出口不出现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下,预计2012年装备制造业将保持与今年大体相当的增速。
据介绍,在国内消费强有力的支撑下,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品工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测算,1~10月,消费品工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4.1%,其中一季度增长14.4%,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均增长14.2%,9、10两个月分别增长13.6%和13.2%,预计全年增长13.9%左右。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仍将是明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在投资拉动强度减弱、出口贡献率下降的情况下,保持消费稳定增长就显得格外重要。在继续完善促进消费政策和努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引导下,消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升。受主权债务危机等因素影响,明年我国轻纺产品出口仍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同时,轻纺工业中小微型企业居多,在外部经营环境总体偏紧的情况下,这些企业由于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减弱,面临的困难更大。预计2012年消费品工业增速低于今年1个百分点左右。
此外,作为国际性产业,电子制造业外资企业所占比重大,出口依存度高,出口交货值在销售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60%,出口的不稳定性对行业经营影响明显大于其他行业,全行业效益出现大幅度下滑,当前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今年1~10月,规模以上电子生产企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5.9%,高出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8个百分点,主要是去年基数较低、尚未恢复到正常增长水平;完成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4.9%,受日本地震海啸影响5月份出口增速一度回落到6.6%,6、7两个月有所回升,其后3个月又继续下滑,10月份当月出口同比增长12.3%,9、10两个月均以1个百分点下滑。在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大幅上升的挤压下,全行业已处于微利状况。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前三季度,电子制造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5%,主营收入利润率只有3.05%,利润率同比回落0.67个百分点,近四分之一企业亏损经营。总体看来,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和不断上升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产业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得到充分暴露,电子制造业整体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如果明年世界经济复苏不出现明显起色,电子制造业运行状况难以有大的改观。
主旋律仍是稳增长调结构
黄利斌指出,坚持正确的宏观调控方向,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对于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在宏观层面,要在保持政策取向稳定的同时,着力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在着力解决宏观层面突出矛盾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微观层面特别是小微型企业发展问题。
一是稳定政策预期,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伏。当前经济运行的内外部环境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尽管经济增速适度放缓符合宏观预期,但增速回落幅度加大趋势值得关注。要把握政策出台的时机和力度,尽力避免政策的叠加效应对经济运行产生过大冲击。积极扩大内需,稳定和拓展外需,推动内外需均衡发展。继续实施好对消费和生产拉动作用大的政策,启动能够广泛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并有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国家工程,继续稳定轻工、纺织等出口依存度大的行业出口退税政策。在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同时适当定向放宽金融控制,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有订单、效益好的企业发展。
二是将 “调结构、转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要抓住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以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为突破口,促进产业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在目前多数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要把加强技术改造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举措,完善财税和金融信贷支持技术改造的政策措施。稳步推进重点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和产业链整合工作,继续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进一步推动产业转移、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继续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引导重点用能企业开展对标达标活动,推进工业用电需求侧管理,发展循环经济。
三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两化融合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要加大对两化融合中共性技术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试点示范项目支持力度,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强信息基础建设,提高信息管理能力和应用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加快企业信息化升级。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营销管理、物流配送、质量品种、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安全生产、装备工艺等各环节的应用,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四是进一步优化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发展环境。目前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十分突出,为此国务院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关键在于落实。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的发展要 “多予少取”,要把支持重点放在面向小微型企业的结构性减税让利、规范税费征管行为、金融服务、加强各类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
五是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当前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既有外部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企业自身素质不高的问题,关键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要鼓励支持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完善产、学、研、用密切合作的渠道和机制,培育和支持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尽快实现由 “中国制造”向 “中国创造”的转变。要创新企业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形成产业联盟、技术联盟。要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本报记者 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