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企业在规模上已经达到世界水平,为我国钢铁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图为宝钢高炉群外景。 (资料图片)
编者按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时光荏苒,转眼间中国加入WTO已经跨入第十个年头。回首十年来时路,中国工业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这段时期里,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亦贡献良多。从即日起,本报推出 “入世十年 行业盘点”系列文章,力图为读者呈现十年来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所经历的路程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敬请关注。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快速发展,粗钢产量不断跨越新台阶,品种质量明显改善,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创新能力大大增强,国际交流范围日益扩大、层次逐渐提高,行业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对世界钢铁行业的影响与日俱增。
品种质量明显改善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受我国经济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拉动,粗钢产量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粗钢产量由2001年的15163万吨迅速提高到2010年的62665万吨,增加了4.1倍,年均增幅17.1%,占世界粗钢产量的比例由2001年的17.88%大幅提高到2010年的44.3%。2011年我国粗钢产量有望突破7亿吨,将再创历史新高。钢铁产品总量规模的迅猛增加满足了下游行业用钢需求,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品种质量明显改善。钢铁行业在满足国民经济对钢铁产品数量需求的同时,品种结构和实物质量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支撑了下游行业发展对钢材品种质量的要求。高磁感取向硅钢、高速铁路用钢轨等钢材品种得以研发、批量生产和应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部分钢材产品质量达到或接近欧盟、日本等国外先进水平。钢材、钢坯折合粗钢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001年的84.3%提高到2010年的97%,自给率由2001年的88.9%提高到2010年的104.5%。
2001年以来,钢铁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重点统计钢铁企业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生产能力大幅增加,占我国炼铁总产能的比例提高到61%。特别是 “十一五”期间,随着宝钢1号高炉、首钢曹妃甸5500立方米高炉和沙钢5800立方米高炉等一批先进特大型高炉的改造或投产,先进的无料钟炉顶、高风温热风炉、铜冷却壁、高炉自动控制、TRT余压发电技术得以应用,我国炼铁技术装备朝着大型化、现代化的方向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100吨及以上炼钢转炉生产能力大幅增加,占炼钢总产能比例提高到56%。大多数大型转炉采用了副枪自动化炼钢技术,实现动态控制;干法除尘技术在新建转炉项目中的应用比例大幅提高。大部分企业已配备铁水预处理、钢水二次精炼设施,精炼比达到70%。
轧钢系统基本实现全连轧,长期短缺的热连轧宽带钢轧机由10套左右增加到72套,冷连轧宽带钢轧机增加到约50套。宝钢、鞍钢、武钢、首钢京唐、马钢、太钢、沙钢、兴澄特钢、东特大连基地等大型钢铁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装备逐步大型化、自动化,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节能减排取得巨大进步。近年,我国钢铁工业共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约12200万吨,炼钢产能约7200万吨,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煤气回收利用及蓄热式燃烧等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进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2010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标准煤,比2001年下降了271千克标准煤,降幅高达31%。2010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耗新水量4.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3千克,吨钢化学需氧量0.065千克,均比2001年有大幅降低。
行业竞争力大幅提升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规模总量迅速扩大,品种质量、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以及一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的组建,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主要表现在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企业规模和竞争力两个方面。
产品方面,2001年我国是钢材进口大国,全年进口钢材1722万吨,出口钢材474万吨,净进口钢材1248万吨。自2006年起我国由钢材净进口国变为钢材净出口国,当年出口钢材4301万吨,净出口钢材2450万吨,2007年钢材出口量达到历史最高的6265万吨。虽然近年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4000万吨以上的高位,位居世界前列,表明我国钢材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企业规模方面,2010年全球产量前20大钢企中我国企业有9家,其中6家进入前10名,4家进入前5名,在数量上位居各国之首。进入全球产量前10大钢企的中国钢铁企业平均规模3926万吨。中国钢铁企业在规模上已经达到世界水平,为我国钢铁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企业竞争力方面,在世界钢铁动态公司新推出的世界级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名 (2011年)中,共有34家钢铁企业上榜,其中我国钢铁企业占据6席,在数量上超过了日、美、德等传统钢铁强国,与印度并列第一位,虽然企业排名位置相对靠后,但我国钢铁企业整体崛起的态势已基本确立。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钢铁工业快速发展,巨额资本不断涌入钢铁建设领域,一批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在一定时期拉低了钢铁产业集中度,随着近年钢铁行业兼并重组风起云涌,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呈现回升态势,2010年我国前十名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粗钢产量的约48.6%。
随着我国粗钢、生铁产量快速增长,我国铁矿石需求量迅速扩大,国内矿石难以满足需求,铁矿石进口量不断增长,价格大幅上涨,挤压了钢铁行业的盈利空间,严重制约了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
鼓励钢企加强国际化经营
经过近年的发展,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已经具备了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基础,但仍需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以加快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促进钢铁行业健康发展。
加快产品升级。为适应国家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建议有关部门全面推进钢材品种、质量和标准的提升。在提高量大面广钢铁产品质量、档次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支持有实力企业开发高端钢材品种,防止同质化发展。加强钢铁行业与下游行业协同,推进钢铁产品标准与用户设计、制造标准规范的衔接。
强化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受铁矿石等资源制约矛盾突出。有关部门应鼓励钢铁企业建立与资源所在国家利益共享的对外资源开发机制,支持其在具有资源优势国家和地区以及周边国家,有序建立稳定、可靠的铁矿石、铬矿、锰矿、焦煤等原燃料供应基地和运输保障体系。同时,规范国内铁矿石市场秩序。加大国内铁矿资源的勘探力度,提高尾矿回收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建立适应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要求的废钢循环利用体系。
加强与下游产业的融合。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引导、支持钢铁企业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推进钢铁企业与下游用户发展协作机制,合作开发钢铁新材料和下游产品,加快我国钢铁企业由钢铁生产商向材料服务商转变。
加快发展钢铁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规划咨询、技术中介、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钢铁服务业。鼓励开展生产服务外包,以及辅助工序外包。
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加大力度支持各种形式的实质性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抓紧落实有关政策,统筹规划制定本地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方案,对符合方案的企业重组在财税、考核、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
提高国际化水平。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鼓励钢铁企业加强国际化经营,深化技术、市场合作,进一步扩大钢铁工业对外开放程度,鼓励国外先进知名钢铁企业参股和投资国内钢铁企业和项目,提升我国钢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本报记者 陈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