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是基于国内制造装备能力提升而阐发的诉求。有观点认为,高端其实没有一个量化的定义,应该说,我们目前还难以掌握的重大装备就是高端装备,其中当然还包括基础性的支撑产业。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说到底是取决于国家的意志,这是核心所在。当然,系统性的支撑同样必不可少。本报从今天起陆续推出解析高端装备制造的系列报道 (共三篇),意在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从一个角度进行些探讨,希望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在过程中能有所助益。
近年来, “高端装备制造”成为在媒体上出现频率很高且颇具中国特色的新名词。一般认为,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装备制造业中技术资金密集的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而之所以说它新,一方面,或许是因为目前国内装备制造业通常都戴惯了中低端的帽子,很少触及高端;另一方面,这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新的产业门类,似乎为那些正在 “红海”中的苦斗者们展现出了一汪 “蓝海”,而让人有新奇和兴奋之感。从这个意义上说, “高端装备制造”确是一个清新概念。如此,作为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一起被国家确定为要加快培育和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装备制造,能引起广泛关注也很自然。
不过,在大量正面解读与热议之中,不同的声音也时有发出。有的认为, “高端装备制造”是对装备制造的一种抽离而难以理解。有的认为, “高端装备制造”缺乏准确的边界而模糊不清。更有甚者则干脆认为那简直就是一个 “伪命题”。
因传说中有望于上半年发布的《“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至今仍未面世,使有关涉及到高端装备制造的一系列具体内容与细节还得不到官方的最终说法。
概念提出的背景
在过去的30多年中,通过吸引上万亿美元的国际直接投资以及持续的技术引进与合作,使得中国成了当之无愧的 “世界工厂”,尽管这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沉重代价。而为各产业、行业提供装备的中国装备制造业,也在2009年实现了产值方面的全球第一。不过,在工业高速增长的同时,生产要素的各方面成本也节节攀升,使中国正进入高成本时代。
与此同时,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目前仍在持续发酵中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使世界经济面临重大风险、市场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全球需求市场的疲弱使中国以出口拉动的增长方式受到影响,居于高位的CPI又使得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了紧缩的轨道,传统的投资拉动作用同样减弱。
目前在国内制造业领域,企业资金链紧绷甚至断裂的现象并非个别,而且,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内需增长乏力等因素,正严重侵蚀着装备制造商的利润空间,使企业的运行压力加大。不仅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难以为继,进而发生了 “群体性”诸如“温跑跑”之类的现象。而且,就连一些 “不差钱”的央企同样显得步履沉重,比如被业界认为是国内输变电配套能力最强的企业——中国西电。2010年,中国西电通过IPO实现筹资人民币103亿元后,通过购并活动对产能布局进行了调整与强化。而公司的最新公告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为-13.35%;实现净利润同比为-112.29%;实现EPS为-0.02元。公告预计2011年1~12月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同比上年同期可能为亏损。而在解释业绩变动的原因时,公告认为是由于 “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以产品价格竞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市场竞争态势继续延续”而造成的。12月22日,其股票收盘价为3.70元,与7.90元的发行价已是天壤之别。
事实上,就像上世纪70年代德国的鲁尔、法国的洛林、美国的东北部以及日本的九州等地区的重工业基地一样,目前,国内装备制造业正面临着能力改造与提升这一无法回避的问题。特别是在欧美等工业发达地区提出 “再工业化”和 “再造工业”,试图通过强化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优势和控制力,而占据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的背景下。毕竟,无数次的事实都证明,强大的实体经济,才是从容应对任何复杂经济形势的可靠保证。就像德国在欧元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并不是因为拥有繁多的金融衍生物。
有观点认为,随着传统产业的日益式微,新兴产业将是未来工业发展的趋势,很可能在下一轮全球经济回归繁荣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美国已在清洁能源技术和产业、医疗卫生领域、环境与气候变化、信息通信领域和材料与先进制造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新的计划与政策措施,以重塑其制造业的优势地位。
或许是基于这样的全球产业大环境,包括高端装备制造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列为中国今后发展的重点方向。
费解的文字游戏
应该承认,尽管中国已是一个装备制造大国,但当前中国制造产业和世界先进水平之间仍存在不少的距离,特别是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这种差距更为明显。目前,国内还不能生产大型民用飞机,深海石油装备、百万吨乙烯装置中大型压缩机等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高端自动控制系统比如飞机导航仪器仪表、高速列车的刹车系统基本上由国外垄断,90%的高档数控机床、95%的高档数控系统及机器人依赖进口。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进口机械产品用汇高达2553亿美元。这表明,国内产业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严重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即使是目前拥有的所谓高端装备部分,则主要表现为技术 “空心化”下的组装生产方式,比如在挖掘机和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方面。
应该承认,装备制造业是由不同链条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其能力及水平受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更多的体现出一种内生性。最终的产业定位,应该是在全球化市场条件下竞争的自然结果与展示。很难想像,如果没有高品质的紧固件、高品质的泵、阀、齿轮、轴承、密封件等装备制造的基础配套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将何以支撑。但如果这些制造领域同样归属于高端装备制造概念的话,那么,什么才算传统产业呢?而且,如果我们用了30年仍不足以完善紧固件品质的话,又凭什么实现高端装备制造的真正突破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做产业与谈概念完全是两回事。
据一位参与编制 《“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的专家介绍,高端装备制造所涵盖的领域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其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而且都属于新兴产业。而传统产业则不能划入其中,例如,百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机组虽然也属于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但属于传统产业,因此,不被列入高端装备制造重点发展的领域中。
而另一权威人士在解读智能装备的范畴时指出:智能装备面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包括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关键零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等。其中,在智能专用装备领域,要重点发展新一代大型电力和电网装备,机器人装备、全断面掘进机、快速集成柔性施工装备等智能化大型施工机械,以及大型先进高效智能化农业机械等。
显然,在这两种解读中,很容易体会出相互之间的矛盾所在。
应该说,把高端装备制造做人为的划分本身,就给人一种怪异之感,而将高端装备制造又区分为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就更令人费解了。这是不是意味着,所谓 “传统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发展将得不到相应的支持呢?换句话说,像铸造和热处理这种装备制造中的关键环节,长期停留在低端是可以被容忍的?
航空装备、卫星及其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的确有可能在未来全球经济再度繁荣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性作用。但这些产业同样绝不可能被孤立地培育长大。
走老路能唱新歌
应该说,装备制造业是一个无法拆分的整体,就像促使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升级同样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支撑一样。而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技术创新能力恰恰是目前国内装备制造业中最为稀缺的资源。对于这一点,看看目前国内机床行业的表现就可一目了然。
购买技术,再购买技术,直到买不到为止。中国企业对于先进技术获取的途径大致如此。但是,当那些发达国家把抢占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视为维持其工业强国地位的战略重点时,是否会在中国发展自己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过程中,继续出售相关技术呢?如果以欧债危机救助为筹码的话。没人知道。
事实上,当一种技术发展路线的效率已经大大降低的时候,采取有效的方式给予调整和改变,以赢取产业包括技术永续进步与发展的内生性钥匙,这要比提出一些概念化的东西要有意义得多,当然,也难得多。(本报记者 邓继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