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曹妃甸新区崛起新型工业化基地
稿件来源:本报讯
2003年还是一片汪洋中的一线流沙,8年过后崛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区。来到河北曹妃甸的人,无不为人类的创举所惊叹。 曹妃甸新区管委会主任刘建立说,开发建设曹妃甸是顺应国家能源、交通发展战略,调整优化北方地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引领现代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05年,国家把曹妃甸工业区列为第一批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目前,曹妃甸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3000多亿元,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已具雏形。 独具优势的深水大港 “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地下储有大油田,腹地广阔有支撑。”曹妃甸独具特色的地理,为大型深水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据介绍,曹妃甸水域不淤不冻,岛前500米水深即达25米,深槽达36米,是渤海沿岸唯一不需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30万吨级大型泊位的天然 “钻石级”港址。其与陆地间的广阔浅滩更是为发展临港工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据了解,第一个入驻曹妃甸的企业首钢,就是看中了这里大片陆地和深水大港的潜质。首钢京唐公司宣传处处长马晓说,铁矿石通过矿石码头进到料场,经过处理后,通过皮带直接传到公司;钢铁成品通过码头装船运向客户,这样吨成本可节约100元,在如今处于微利时代的钢铁业就显出了它的优势。 2010年,曹妃甸港区完成吞吐量突破1.3亿吨,以最快的速度跨入亿吨大港之列。目前,已建成矿石码头一期、煤码头起步工程、原油码头、杂货码头等在内的泊位22个,2011年完成吞吐量1.7亿吨。2012年,还将有20个泊位建成投入使用,新增吞吐能力1.5亿吨,港口总设计吞吐能力达到3亿吨。同时,正在建设曹妃甸煤炭储运基地、矿石物流园区、钢铁物流交易中心和综合物流项目。在曹妃甸港区60多公里的可利用岸线上,规划建设260多个港口泊位,其中,30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16个;10万~15万吨级泊位50个;5万~8万吨级泊位200个。全部建成后,年吞吐量将超过5亿吨,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际性深水大港。 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 曹妃甸要构建的钢铁、化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以重化工业为主。凭记者的经验,这里肯定有污染。然而来到曹妃甸,绿色港口、绿色产业、绿色城市,彻底颠覆了记者原有的概念。 以首钢京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形成了企业内部循环。几大主导产业间形成了产业链循环。重点打造以精品钢铁基地、石化基地和海水淡化基地、海水冷却火力发电为龙头的四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组建了港口物流、钢铁电力、化学、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五大产业园区,作为实施循环经济的载体,特别是正在建设中的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将成为继中新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之后,政府间合作的又一重大项目。 华润热电联产、污水处理厂、净水厂等项目的启动,初步形成了曹妃甸整个区域的循环经济雏形。按照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最大限度地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将废气、废水、废渣消化殆尽,最终消除污染,使一些本应属于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在循环经济链条中脱胎换骨。 在曹妃甸很难找到游离于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之外的企业。首钢京唐钢铁厂因为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钢渣,就在企业内建了一座水泥厂,还建了一座热电厂,消化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煤气和循环热量。有大量的固废,便有了林昊建材、恒元太空板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进驻。钢铁产业的链条直接延长至装备制造产业,华电集团曹妃甸大型综合能源项目生产大型港口装卸船机、集装箱岸桥、斗轮堆取料机等设备的用材,将使用本地的钢材。 如今,随着产业的集聚,增加了更多大大小小的产业链条,而在产业与港口、城市之间,则以更多的生态链条形式,把三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由一个个产业链条在企业内部的小循环,到拉动产业间的中循环,再形成全区域的大循环,这就构成了曹妃甸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 建设滨海生态城市 通过填滩造地,工业区已形成陆域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并同步进行土地整理,为大规模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目前,工业区综合服务区职工宿舍、学校、医院、办公、酒店等配套生活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达到16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510万平方米,可满足10余万人居住。其中,18万平方米的四海公寓已投入使用,入区企业员工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为招商促建和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在这里,还将建设一座具有国际示范意义的滨海生态城市。为实现港口、港区、港城协调发展,打造唐山 “双核”城市群体系,在曹妃甸新区东部,京唐港区和曹妃甸港区之间,正在规划建设总面积15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00万的唐山湾生态城。(本报记者 张慧英 通讯员 杨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