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特色优势两化融合促区域产业良性互动
稿件来源:本报讯
我国两化融合的目标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能力和素质,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发展信息化新兴产业,形成信息时代的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实现创新、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 全国各地根据自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加快面向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力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和产业集聚发展,两化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目前,两化融合促进了我国产业集聚和城镇化发展,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两化融合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动力。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存在巨大的差距,在两化融合的进程中,各地结合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推动东中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协调发展,统筹东中西部区域资源,形成空间区域聚集优势,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高起点地推动了区域间信息产业的良性互动。 我国东部地区工业、经济、信息产业较发达,两化融合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调整工业企业的能源结构,进一步下调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的形式,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信息化在企业和社会中已经有广泛的应用:企业进行两化深度融合的指导方案和标准体系;公共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建设;以相关的标准体系为依据建设高水平的产品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信息产业带;制定标准体系,用于规范和指导园区内企业之间、园区之间、地域之间的合作。 以上海市为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技术,MIS,CAPP,CAD,CAM,ERP等软件在全市大中型企业得到普遍的推广使用,以上海为代表的东部发达地区在 “两化融合”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发展程度居于国内前列。 中西部地区在两化融合过程中,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基本具备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条件。其中,两化融合基础较好的城市,进一步开展了 “智慧城市”建设,形成了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的发展格局。 特别是西部地区,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背景下,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在劳动力、资源、政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同时,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上了以信息化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互联网应用不普遍的中小企业,进行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工业自动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普及了企业互联网应用;传统产业制定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应用的标准体系,推进了企业CAD,CAM,ACPP等产品设计和辅助制造技术应用;针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局面,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两化融合指导规划和推进方案;制定了企业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推动了电子商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运用。 通过推进两化融合,西部地区改造了传统产业,提升了企业的主导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促进了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同时,通过引导技术服务、系统集成、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等,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地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两化融合中,重点加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以黑龙江为例,大中型企业积极采取信息化手段进行生产管理,优化控制过程,两化融合的应用效果明显。其中,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呈系统化和全面化发展态势,石化、机械、食品等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普及速度和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同时,涌现了大庆油田、龙煤集团、哈药集团、哈飞集团、哈电机集团等一批国家级企业信息化典型。大庆油田通过建立勘探开发技术数据管理系统、油水井数据管理系统、数字盆地系统、知识系统、ERP系统等,将油田的主营业务与信息系统紧密结合,提升了油田勘探开发综合研究、生产运营的水平,改变了传统模式,走上了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本报记者 孟凡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