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联合发布 《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通过建立财政激励机制、健全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推进相关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等多种手段激励发展绿色建筑。两部门强调,对于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让保障房先绿起来。两部门提出,将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使绿色建筑更多地惠及民生。 (资料图片)
近期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引起业界关注,国家关于鼓励支持绿色节能建筑的政策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以前罕见。
住建部科技促进中心主任杨榕表示,大规模推行绿色建筑的时机已经成熟。住建部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行绿色建筑,力争两年内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三年内,我国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
构筑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杨榕表示,住建部正在修订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而更为细化的《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于去年10月1日实施。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已经报批,针对绿色医院、商店的建筑评价标准已经启动编制。
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已经初步奠定,除上述国家性绿色建筑标准外,北京、天津、重庆、浙江等14个省市依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的颁布实施了地方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标准体系。“绿色建筑强调的是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保护环境和高效运行,我国已经从单纯的节能建筑向绿色建筑发展。”绿色建筑的社会共识已经初步形成——社区绿化率大于38%,平均节能率不小于58%,节水率大于15%,可循环材料大于7.7%,二氧化碳排放大于等于28.2千克每平方米,为普遍的绿色建筑标准。
据了解,建筑耗能已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 “耗能大户”。建筑耗能伴随着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居住舒适度的提升,呈现不断上扬趋势。我国城镇和农村的采暖、空调、电扇以及家用电器的耗能,建筑材料及建筑过程中的耗能等均是我国节能减排的心头大患。
针对这些,我国不断推行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投入5万亿元用于改善生态环境,其中发展绿色建筑有望撬动超过万亿元的市场规模,并有效带动新型建材、新能源、绿色节能部品等产业发展。
近期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引起业界关注。5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财政部联合发布 《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表示将对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予以财政补贴,这是我国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未来绿色建筑发展目标。5月3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 《“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其中强调 “金融机构可对购买绿色住宅的消费者在购房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
公益性建筑两年内 “变绿”
在近期频频出台的鼓励政策中,公益性建筑成为每个文件必然提及的一项。杨榕告诉本报记者,公益性建筑是入手点,两年内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将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近期出台的 《“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强调,加大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和改造支持力度。中央财政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和高校节能监管平台、支持重点城市公共建筑和高校等重点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对重点城市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综合考虑节能改造工作量,改造内容及节能效果等因素确定补贴实际标准。中央级办公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补贴标准,将依据改造工作量、节能效果、改造成本等因素核定。
专家表示,公共建筑和保障性住房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将在新增建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十二五”期间,加强相关政策激励、标准规范、技术进步、产业支撑、认证评估等方面能力建设,建立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新建单体建筑评价标识推广、城市新区集中推广为手段,实现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接近或达到现阶段发达国家水平。
打通绿色建筑产业链
“住建部首先提出针对公共建筑的硬性指标,是因为公共建筑属于政府投资,因此执行效果可以保证,而其他建筑推行绿色标准,就更为复杂。”业内专家告诉本报记者, “今天绿色建筑的道路走得坎坷,关键是成本的问题!”
采用绿色材料和节能设备自然会提高成本,在趋利为主的开发商眼中,就不会重点考虑绿色建筑。
针对该现象,近期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出台的 《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今年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 (建筑面积),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未来的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中央财政还将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引导低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对符合条件的绿色生态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并对建设突出的绿色生态城区相应调增补助额度。
专门从事新型建筑材料制造的北京华丽联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崇明表示,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比较迅速,以前开发商采购绿色建筑材料主要是用于建造高档别墅项目,现在绿色建筑材料已经应用到京郊农村私人住宅里。新政的陆续出台必将给相关产业带来机遇。
但他同时也表示,由于政策的配套细则还没有出台,采购商方面并没有出现较大的反应。因此,他希望看到的是,有关政策能够尽快细化,明确节能补贴的发放对象和方式。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新闻发言人6月5日的官方表态坚定地传达了中央政府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的决心。在这种背景下,绿色评级补贴对于不少企业而言颇有 “鸡肋”之感。有企业表示,补贴标准最高为每平方米80元,而增量成本则接近每平方米300元,难以令他们心动。
建多元资金筹措机制
专家表示,要彻底解决绿色建筑的成本问题,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才是关键。
《“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地方财政部门要把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和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绿色建筑作为节能减排资金安排的重点,建立稳定、持续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放大资金使用效率。
同时,居住建筑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使用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费用,由政府、建筑所有权人共同负担,积极支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能效限额下的能效交易机制。搭建建筑节能量交易平台,促使建筑通过节能改造或购买节能量的方式实现能耗降低的目标。激发改造需求,增大节能服务市场。 “金融机构可对购买绿色住宅的消费者在购房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
专家表示, “绿色建筑的建设,只有综合考虑才能降低成本,比如在资金的使用上、在税收方面上的优惠,综合考虑下才能有收益。”绿色建筑所增加的制造成本不能仅仅依靠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投入,进行补贴,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才是关键。
实际上,一些设备和厂家采用比较夸张的技术、概念和材料,人为地把绿色建筑的成本推高了,导致市场消极反应加剧。
业内专家告诉本报记者, “控制成本,主要是综合建筑成本,规划设计应该是龙头。”目前我国的住宅开发基本上是由开发商在决定着整个房子的品质,设计师逐渐变成了一种工具,这是不正常的现象。设计师应利用低价简单的建材、通过巧妙科学的设计来实现建筑的低能耗和高舒适度。(本报记者 孙郁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