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省份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工作,做好事前规划,注重发挥特色和区域市场优势以及地区之间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图为河北常山经编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该厂为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做好技术工人储备、厂房车间改造等准备。 (本报记者 侯欢真 摄)
自2009年由工信部和纺织工业协会在江西奉新县召开第一次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交流会以来,全国纺织产业转移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从去年下半年起,工信部消费品司、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和赛迪研究院工业化中心消费品研究所,对全国具有代表性的15个中西部省市自治区,93个纺织园区,开展了承接纺织产业转移情况专题调查研究后发现:纺织产业转移在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支持下,目前正有序地展开,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纺织行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纺织产业转移应继续把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统筹产业链协调发展、与东部地区优化提升同步推进作为今后产业转移的三个基本点,进一步做好纺织产业的空间布局,为建设纺织强国打好基础。
政策支持环境形成
优化纺织工业区域布局、促进产业转移是纺织工业“十二五”和2020年建设纺织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产业调整升级全局的战略性任务。2009年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促进纺织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作为八大重点任务之一,之后,国务院和工信部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和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对指导全国产业转移和升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纺织工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也将促进产业转移,优化区域布局列为 “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这一系列规划和指导意见,体现了国家对纺织产业转移的高度重视,形成了推进产业转移“顶层设计、长期谋划、系统推进”的制度体系。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把促进纺织产业转移作为联合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专门成立了产业转移办公室,贯彻落实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通过举办对接活动、加强信息和技术服务,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纺织产业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发展。
各地政府、行业协会把产业转移与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相结合,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工业的过程中,普遍重视产业发展研究,做好事前规划,注重发挥特色和区域市场优势以及地区之间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等。中西部地区通过加强规划指导,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政策环境。建立专门机构,加强产业转移组织协调。重视园区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夯实载体。创新机制、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延伸产业链条,为承接产业提供配套。多层次的政策支持环境,促进了纺织产业转移的有序发展。
促进区域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
纺织产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同时,中西部地区纺织行业的比重得到快速提升。2011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产值比重达到19.7%,比2009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其中中部五省占到13.9%,比2009年提高3.4个百分点。为应对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和纺织资源紧缺的矛盾,棉纺织和服装成为优先和重点转移的行业,转移项目的比重达到70%以上。2011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服装制造业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5%,比2009年提高6.9个百分点。从2009~2011年,服装制造业产值增长超过一倍的有8个地区,分别是江西、湖北、河南、辽宁、安徽、湖南、四川和河北。近几年,向中西部转移棉纺织规模超过600万锭,2011年,中西部地区纱、布产量占全国比重分别达到39%和24.2%,比2009年提高5.3和3.5个百分点。产业转移促进了东、中、西部区域持续调整和协调发展。
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调查资料显示,2011年所调查的中西部93个园区完成纺织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占调查地区纺织工业总产值的26%。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从业人员数量1026.4万人,比2005年净增加31.6万人。其中,中西部地区增长39.3万人,东部地区减少7.7万人。仅2011年一年,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纺织转移实现的投产项目即创造7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
广西近年来不断推进 “东桑西移”,丝绸行业中省外到广西各地投资、合作的企业已超过全区丝绸企业的70%。茧丝绸业已成为广西比较优势突出、带动辐射面广、发展势头强劲、市场潜力较大的新兴农工贸产业。
另外,东部一些行业优势骨干企业如鲁泰、华孚、雅戈尔、维科等企业在产业转移投资中西部地区的过程中,通过并购整合当地纺织国有企业,依托自身的市场和管理优势,加强对并购企业的技改和整合,促使企业扭亏为盈,发挥了保障就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作用。
企业跨区域全方位合作
随着纺织产业转移的推进,逐步形成了 “东部优化发展、中部加快发展、西部特色发展”的格局,纺织产业转移和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紧密结合,促进了企业跨区域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升和地区之间全方位的合作。
华孚集团先后与阿克苏地区、五家渠农六师、石河子农八师、奎屯农七师达成共识,在棉花、染色、纺纱等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全面合作,重点打造一个高效、节能、高附加值,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新型棉花产业链。实现技术、管理、文化等方面的转移与创新,将东部沿海企业的品牌、资金、市场优势与新疆资源优势有机结合。
如意集团在重庆投资建设的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25万锭紧密纺项目,选用世界一流的先进生产设备,同时配套建立ERP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集成,建成了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 “精品紧密纺生产基地”。
重庆市金考拉服饰有限公司合川生产基地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加强新产品的研发设计,独创搭环针织技术改善织物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又联合东华大学在木棉纺纱织布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公司还在广州和重庆设立设计师工作室,为市场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设计款式。根据棉纺织行业协会调研,棉纺企业在转移中十分重视落后产能的淘汰、技术升级以及产品结构调整,转移的设备以节能、高效、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细纱长车、自动络筒和细络联为主。新疆兵团企业万锭用工从2000年的300人左右下降到目前的90人左右,最低达到50人。
积累了经验
一是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引领纺织产业转移和升级。安徽华茂集团在安庆临港经济开发区兴建了安徽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将企业高端产能转移至此,一方面形成园区产业链配套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提升园区建设的品牌效应。从发展思路和产业选择上,园区突出围绕优质产品和优势技术两大纽带,利用华茂的技术、管理、品牌、文化和资金优势,发挥华茂在供应链、产业链上的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吸引国内外上下游及相关企业入驻,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致力于打造纺织高端产业链,形成供应链相关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在新疆投资的40多家纺织企业中,全国纺织500强企业有30家左右,这些优强企业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及当地经济增长的生力军。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技术力量雄厚,有成熟的产品和稳定的市场,这些企业在中西部地区的扩展,增强了当地纺织工业的实力,带动了产业快速升级。
二是区域对接实现共赢发展。海宁经编产业园区是在经编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具有明显优势的位于东部地区的专业性园区,多年来不断坚持创新,为行业发展搭建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是全行业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随着园区企业提升发展的诉求强烈,企业在当地发展面临的土地等要素的约束,园区提出 “园内提升、园外拓展”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加快提升园区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另一方面,着眼做大做强经编产业,在安徽郎溪县投资建设郎溪 (中国)经编产业园,突破了地区界限,鼓励跨区域发展,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三是内需导向成为产业转移重要驱动力。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在这些地区的一些重要经济带、产业带上,是人口密集的地区,如川渝地区、陕西的西咸地区等,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消费市场的增长将更加显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在将其终端销售网络加速向中西部布局的同时,也不断将生产基地、区域物流中心向中西部地区扩展。
把握三个基本点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环境下,产业转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更高层次上推进产业转移。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始终把握好三个基本点:
一是把资源环境协调作为根本保障。产业布局与各地区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相匹配,坚持实施绿色纺织、低碳纺织、循环经济纺织,是建设纺织强国的根本。着力依靠科技创新和加强管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促进纺织工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布局体系。
二是把统筹产业链协调发展作为基本着力点。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全局性统筹产业链体系,找准纺织产业链体系配置与各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结合点,发挥特色化、差异化的优势,建设跨区域的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价值链各环节相协调的产业布局体系。
三是产业转移与东部地区优化提升要同步推进。东部地区是纺织产业的密集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具有市场、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和国际化前沿等优势。通过吸引高端要素资源集聚,重点发展纺织高新技术、设计创意、品牌渠道等价值链高端环节,东部地区的优化提升对提高产业转移的层次和水平起着关键的带动作用。
(本文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在 “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交流会”上的讲话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