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高层研讨会会议现场。 (资料图片)
“两化融合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理论问题,事关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路径选择,事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败,事关我国工业由大变强。从这个角度看,对两化融合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必须进行深刻地理论探索和大胆地实践创新。”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在总结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高层研讨会时指出。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高层研讨会是工信部组建以来首次举办的层次最高的一次理论研讨会。会上,苏波分别从两化融合的本质、实现的路径和方法、主体和动机等理论范畴展开论证,将两化融合的本质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苏波坦言,通过举办此次论坛,不仅查找了差距,而且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 “通过互动交流,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不同地区间和不同行业间两化融合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发达国家、先进地区和少数行业开始步入融合发展、综合集成、加速转型的新阶段,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和行业仍处于以局部应用为主的发展阶段,两化融合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苏波表示,下一步推进两化融合的着力点是将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放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性能、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减少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上面,从而加快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两化融合的本质问题
“作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一线工作者或主管者,首先需要弄清楚两化融合的本质是什么,这决定着我们的政策导向和工作手段,也最终决定着我们的工作效果。”苏波在发言时指出。
苏波强调,两化融合的本质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从技术角度而言,两化融合是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应用和再创新的循环过程,是一个应用创新驱动的过程。具体而言,信息技术的持续扩散,已经使其成为企业研发设计的重要工具和必备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全面提升企业的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而且信息技术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还将加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从工业化的角度看,两化融合是促使我国工业由大变强的过程,是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我国工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逐步提升、资源消耗降低和环境污染逐步减少的过程。
当前,我国工业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国际产业链分工处于不利地位,这些矛盾和问题已严重制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围绕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动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构建工业生产的新型创新体系、生产体系、管理体系和营销体系是工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工业结构的内在要求。
从信息化角度而言,信息化只有将工业作为主战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信息技术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两化融合须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一
当前,我国进入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世界各国纷纷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实力,破解金融危机的战略性举措。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就需要与我国转方式、调结构和保增长结合起来。
此种背景下,两化融合朝什么方向走,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能达到我们推动两化融合的目的,是一项需要认真探索的重要课题。
苏波表示,自十六大以来,我们逐步探索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两化融合之道,即两化融合的方向必须要和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携手并进,要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结合起来,要和全球化进程结合起来,要和保障、改善民生结合起来。
明确了道路,还需要具体的实施方法。苏波指出,推动两化融合,主要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工业研发设计融合,推进信息技术与工业生产过程融合,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流程。此外,还要推进信息技术与企业综合管理融合,推进信息技术与产品流通和市场融合,推进信息技术与人才教育培训融合等。
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和最大动力
两化融合是一个渐次递进的发展过程,需要分清政府与市场在推动两化融合中的作用和分工,防止错位。
“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两化融合深度、广度和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观能动性。”苏波表示。
“政府是两化融合发展环境的营造者,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是试点示范的推动者。”苏波强调,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和资源环境标准,又要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切实保证两化融合走向多维、多层的发展格局。
“两化融合的动力在哪,这是决定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苏波称,两化融合最大的动力来源于企业,企业只有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效率,有助于提升企业在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才有动力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
苏波表示,政府在推动两化融合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激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热情和动力,此外,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确保信息安全,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降低企业使用信息技术成本,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本报记者任奕奕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