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自然有价伦理观 我国工业进程需实现四个转变
“工业化进程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破坏自然的工业化,而是珍爱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工业化。既然自然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我们就要把有限的自然尽量用于满足我们中国人的需求,就要更加注重质、提高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6月29日召开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高层研讨会上表示。 杨伟民认为,我国工业化的历史使命还没有完成,推进工业化必须实现四个重要的转变。即从数量扩张为主的工业化转向内涵提升为主的工业化、从过于依赖外需的工业化转向更多依靠内需的工业化、从伤害自然的工业化到珍爱自然的工业化、从过渡分散的工业化转向适度集中的工业化。
质量是衡量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指标
“我们国家工业化成绩单当中量的指标都是非常好,但我个人认为,判别工业化标准不能单纯看数量指标,还要看质量方面的情况。”杨伟民表示,如果从自主品牌、自有技术、核心技术、知名企业率等质的指标来衡量,我国大多是世界中等水平。 “我认为,我们现在工业化当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质与量的失调,质虽然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但相对于量扩张,质的提升还是比较慢的。”杨伟民指出,我们要继续工业化,必须从量的扩张为主转向质的提升为主,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在结构、质量、技术、品牌、服务、消耗等方面的差距。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是工业化的基点
2003~2008年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周期,在这个期间,我们国内的消费需求也在快速增长,但仍旧赶不上制造业生产能力的快速扩张和出口的增长。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我们基于这样一个主要矛盾的判断,各地政府在推动工业化进程当中,主要是在抓供给,抓所谓的落后生产,不知道也不会抓需求的培育。”杨伟民谈到我国国内需求滞后于生产的原因时一针见血地指出。 杨伟民建议,在我们国家生产能力已经很强的情况下,推进工业化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一味地招商引资扩大投资, “我们要按照去年中央经济会议的要求,牢牢把握住扩大内需这一基点,将出口为主切实转移到满足国内需要特别是消费需求上。”
工业化需树立自然有价的伦理观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特别是发达国家发生 “八大公害”以后,人们开始反思工业化的种种做法。今天全球面临的荒漠化面积扩大,淡水资源减少,能源的匮乏,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加剧等等,都是传统工业化改造自然、过度使用自然的必然结果。 “工业化是财富之父,但大自然是财富之母,人类在享受工业化丰富财产之中,应该对财富之母更珍爱一些。”杨伟民坦言, “虽然我们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使命没有完成,但是下一步推进工业化应该形成不同于传统工业化的做法,应该更加友爱,更加珍爱自然,保护自然。” 杨伟民建议,要走出这样一条工业化道路,需要在法律制度、思想政策等各个层面,在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对生活生产方式进行一些根本性变革。“为此,要树立一种自然有价的思想,树立为回馈自然买单的伦理。”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为了使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更好,就必须改变过去过度分散化的工业化模式,采取更加集中和集约的工业化模式,实现主体功能区布局。 “我国的工业化快速发展是和行政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个省,市,县甚至乡镇、村庄,都似乎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经济体,都要采取各种措施发展经济,推进工业化,实现城市化。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推进工业化的积极性,迅速扩大生产能力,但带来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杨伟民表示。 “主要思想根源是我们对实现工业化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杨伟民指出,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中经济结构的演进过程,实现工业化是国家的目标,而不是全国所有的行政区都要实现工业化。 在谈到区域协调发展时,杨伟民同样敏锐地提出,要正确把握区域协调发展当中 “区域”的含义。 “国家说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是以东、中、西、东北这样一个板块,如果我们缩小到省、自治区这样一个空间单元,可能就错了。” 从过渡分散的工业化转向适度集中的工业化,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好主体功能区域战略,支持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增强产业集聚能力。 “重点开发区域一共没有几个,中部地区只有18个,真正把18个地区变成工业化比较集中的区域,我们国家生态才能够真正根本好转。”杨伟民说。(本报记者任奕奕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