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环境恶化 “海鸥”难却折翅之忧
稿件来源:本报讯
作为中国第一只手表的诞生地,天津海鸥手表集团一直是国人的骄傲。自2004年转战高端以来,集团便以惊人的速度先后推出了中国第一只 “三问”表,中国第一只 “双陀飞轮”表,中国第一只集三问、万年历、陀飞轮为一体的“三合一”表。 “海鸥”这只中国民族表业的精灵,也因此追上了 “钟表王国”瑞士的脚步。 然而, “海鸥”目前的生存环境却不尽如人意。既有“外患”的纷扰,又有 “内忧”的纠结, “海鸥”还能飞多高、飞多远? 屡遭瑞士表业封杀 自 “海鸥”亮翅瑞士上空、惊艳巴塞尔展厅之日起,瑞士表业就将其视为 “不祥之鸟”,并屡以侵权为借口,对“海鸥”施以封杀之术。 2008年4月,瑞士表业顶级公司——历峰集团属下独立制表人格勒拜尔·福尔斯,向巴塞尔博览会组委会申诉,称中国参展的一款双陀飞轮 “海鸥”手表,侵犯了其专利权;2010年9月,瑞士斯沃琪集团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向山西省工商局太原市杏花岭分局投诉,称海鸥侵犯了其注册商标“TOURBILLON”的专用权;2011年3月,瑞士TF.Est公司向第39届瑞士巴塞尔国际钟表珠宝展组委会投诉,称“海鸥”陀飞轮不锈钢袖扣饰品外观形状与其产品相似,属侵权行为;2012年3月,斯沃琪旗下的欧米茄公司认为,海鸥手表集团在对同轴陀飞轮的描述中使用了英文 “CO-AX-IAL”一词,已对 “欧米茄”商标构成侵权,并当场封存了“海鸥”展台使用的标识牌。 面对瑞士表业的来势汹汹, “海鸥”表示,宁愿付出脱落几根羽毛的代价,也要坚守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不可侵犯的尊严。在接下来的应诉、反诉过程中, “海鸥”取得了全面胜诉。 为何瑞士表业要在 “海鸥”羽翼未丰之前就想令其折翼?天津海鸥手表集团总经理吕军认为,既得利益使然。瑞士钟表行业协会最近一份报告显示,去年瑞士表在其国内销量只占7%,约93%销往世界各地。其中中国香港和内地位居瑞士表销量的第一名和第三名,占比为21.2%和8.5%,其销售额高达57.2亿瑞士法郎,约合400亿元人民币。而“海鸥”在国际高端腕表市场的频频亮翅,已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潜在威胁。 据吕军介绍, “海鸥”凭借 “两问”表、 “双陀飞轮”表、 “三问万年历”表,以及无卡度硅游丝陀飞轮这一世界高档机械表标志性配置,初步具备了与世界知名品牌同台竞技的能力。尤其是当今世界仅有少数几家知名手表公司才能制造、充分体现三大经典技术 (陀飞轮、问表、万年历)完美结合的 “三合一”超复杂机械手表,在天津海鸥手表集团研制成功之后, “海鸥”声名鹊起,这让瑞士表业很是惴惴不安。而 “海鸥”在北京嘉德拍卖会的多次高价竞拍,特别是 “十二兽首”珐琅盘陀飞轮18K玫瑰金表能拍出140万元高价,更让瑞士表业感到吃惊。 国内成长环境欠佳 生存的困惑、成长的烦恼,对于 “海鸥”来说,可谓是如影随形。对瑞士表业的围追堵截,这只羽翼未丰的 “海鸥”只能是负重单飞,孤军突围。 高端手表的竞争,实则是人才的竞争。为巩固瑞士表业在国际上的领袖地位,瑞士政府出资建有7家钟表学校,源源不断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海鸥”却只能自己出资自己培养。近10年来, “海鸥”虽为培养合格技工付出了高昂成本,却仍面临着专业人才短缺的困扰。 此外,在中国表业既没有国家产业政策扶持,又没有形成高端产业链的情况下, “海鸥”所需的特种材料和部分工装、刀具只能依赖进口,而瑞士表业定向设置的技术壁垒,又往往让 “海鸥”求之不得。 凭借着绝对垄断所形成的话语权,瑞士高端手表常常以断供为要挟,胁迫中国手表经销商将 “海鸥”逐出表店。受利益的驱使,大凡国内主流表店,几乎没有 “海鸥”的立足之地。无奈的 “海鸥”只能在自建的专卖店里栖身,致使销售成本成倍增加。 更为可怕的是,在瑞士参展时,只要有瑞士手表厂家投诉,即便是无中生有, “海鸥”展品也要接受组委会的非常检查。同样的遭遇,在自己的国家也不能幸免。日前,山西省工商局太原市杏花岭分局接到瑞士斯沃琪公司的投诉后,便以侵犯其注册商标专用权为由,给 “海鸥”发来 《行政处罚通知书》。 除了单飞的无助,沉重的税赋也常常令 “海鸥”无奈。机械手表属低碳环保、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成本占到60%,原材料形成的进项税很少,基本要按销售额的17%缴纳100%的增值税,若单价超过1万元还要加征20%的特别消费税。税后的 “海鸥”,在确保按销售收入的7%提取科研经费之外,已无资金进行大的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更无钱去做广告扬品牌。 据悉,为吸引国人由国外消费转为国内消费,商务部拟将高端手表的进口关税从20%左右降至5%。这对于 “海鸥”而言,无疑也是一个坏消息。 期待 “好风”助翱翔 囿于自生自灭的国家产业政策,50多岁的 “海鸥”能存活下来已实属不易。在那么多民族手表品牌几乎消亡殆尽的今天, “海鸥”作为中国机械手表领域的濒危物种,是折翅抑或高翔,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手表业的前途与命运。 现在的问题是,作为世界奢侈品第一消费大国的中国,是否需要一只属于民族的国表?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有了自己的国表,起码不会把有望达到1000亿元的高端表市场拱手他人垄断。欲打造属于中国的国表,环顾中国表业,或只有 “海鸥”能当此重任。 对此, “海鸥”充满信心。今天的 “海鸥”,按照瑞士天文台计时标准,已具备了与世界名表一比高下的品质。据吕军介绍,天津海鸥手表集团将最大限度地释放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汇聚的创新能量,加速推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高端机械手表制造上的运用,凭借技术上的独树一帜,制造上的精益求精,让 “海鸥”成为世界高端名表中的精灵。继而打造以中高端机械手表制造为主,辐射精密机械加工、精密设备仪器制造的世界级手表产业基地。 但不得不承认,以目前的成长环境,要让 “海鸥”一飞冲天而不是铩羽而归,仅靠天津海鸥手表集团一家之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须国家、政府以及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有道是好风凭借力,风正一帆悬。 在中国手表产业相对处于弱势的情况下,为了自主品牌不受伤害,自主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国家和政府应举起反垄断的利剑,尽快打破瑞士表业对中国高端市场的高度垄断,切不可盲目消减高端手表进口关税。同时,要加大力度遏止瑞士表业对中国手表制造企业的恶意投诉、封锁设备及零件供应渠道、绑架中国手表经销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为民族品牌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对国内钟表行业,尤其是中高端机械手表制造企业,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也是必要和必须的。如扩大增值税的抵扣范围,减少设备、零件的进口关税,藉此蓄积企业的发展后劲。共用技术平台的建设、专业人才的培养、专用设备和材料的研发,也应纳入政府的中长期产业规划并获得资助,从而强化企业的竞争实力。此外,还需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消费导向。破除根植于国内消费者头脑中洋货优于国货的思维定式,呼唤国货意识的觉醒。(本报记者 齐雪岭 通讯员 刘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