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 电子信息制造业走向应用与融合
稿件来源:本报讯
核心提示
“十一五”时期,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克服了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保持年增速15.57%的水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的电子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突破。 基于移动互联的新技术新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制造业要把转型升级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把创新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大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不仅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也着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在全球范围内更趋激烈。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否发达,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年)》 (以下简称 《规划》)明确,将“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提出 “十二五”期间,要坚持创新引领、融合发展,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深化技术和产品应用,积极拓展国内需求,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为实现这一要求,电子信息制造业确立了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创新引领、应用驱动、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其中,应用驱动和融合发展是这次 《规划》的亮点。
以应用驱动为关键支撑
要全面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就必须坚持应用导向,必须提升系统性的技术支撑能力。《规划》明确,要坚持把应用驱动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重点发展机床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电力电子等量大面广、拉动作用强的产品,形成产业新增长点。 比如,在机床电子领域,要突破数控系统现场总线、通信协议、高速伺服驱动等技术;在汽车电子领域,要加快发展车载网络、动力电池及管理控制系统、动力总成控制系统和车用芯片;在医疗电子领域,要突破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系统、医用传感器、治疗微系统等的自主研制。 通过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从而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提升设备的利用效率,促进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的形成。 当前,在传感、移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正在产生具有全球特征的新业态。 据此, 《规划》提出,我国要抓住机遇期,在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领域的过程中,形成一批可快速带动产业增长的关键应用。
以融合发展为重要途径
随着信息产业内行业边界逐渐模糊,融合发展已成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和重要途径。制造业、软件业、运营业与内容服务业加速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都对传统产业体系带来了猛烈冲击。 在此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引导并加快产业链垂直整合的进程,就成为了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当然之举。 国际领先企业纷纷立足内容及服务环节,加快产业链整合,以争夺产业链主导权。这既为我国带来发展的新机遇、新空间,也使我国面临着新一轮技术及市场垄断的严峻挑战。 《规划》立足于产业链各环节,根据不同领域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各行业、各领域发展的重点。比如,在整机价值链提升工程领域,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多种路径提升整机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包括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品牌建设三个方面,涉及到计算机、视听产品、通信终端等领域。
以创新引领为根本动力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规模持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0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实现6.39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速15.57%;工业增加值达到1.40万亿元;彩电、手机、计算机、多种电子元器件等主要电子信息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依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包括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仍处价值链中低端、研发投入强度低且投向目标较分散、产业政策环境亟待完善、内需带动机制尚未健全等。 针对于此, 《规划》提出必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创新链条,提升价值链。具体来说,一方面要集中资源,中央和地方联动,加大对管理水平先进、创新能力强、规模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为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营造全生命周期的创新环境。 《规划》提出,到2015年,电子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5%;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关键元器件、重要电子材料及电子专用设备仪器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具体到实施过程中,要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重大工程为抓手,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不断积累原始创新能力,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本报记者 任奕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