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跋涉 只为牵手那一刻
稿件来源:新华社
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号返回舱载着三名航天员平安返回,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作为交会对接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承担研制的对接机构经历9个月的太空环境考核后,在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交出完美答卷。 10箱资料筛出研制方案 为了中国航天这一历史性的跨越,对接机构研制团队的领头人、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崇峰整整奋斗了17个年头。 1996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讲师的张崇峰受邀加入对接机构研制团队。 要实现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建立自己的空间站,中国必须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但是,中国究竟应该研制一个什么样的对接机构? 张崇峰和研制团队一开始就提出跨越式发展的思路——研制能与国际空间站相匹配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 这种结构的先进性毋庸置疑:适应性强、承载能力大,便于航天员在不同飞行器之间自如进出。但对于白手起家的团队而言,研制难度极大:对接机构重量大、对接初始条件要求严格、构造复杂。 方案到底可不可行?为了准确论证,张崇峰带领研制团队搜集和查阅了所有能找到的资料,在字里行间筛选点点滴滴可用信息,各类资料装满整整10个大箱子。 艰辛付出换来回报。通过一轮一轮的评审和质询,国家最终采纳了他们的方案,对接机构研制迈出决定性一步。 打造最高水平试验台 研制历程异常艰难。在张崇峰看来,进行工程研究,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各种实验来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如何模拟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的对接过程,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难关。 张崇峰提出了气浮平台的方案。这个方案的关键是建立两个平整度高和稳定性好的平台,整个平台在任何情况下平面高低起伏不能超过千分之三毫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20。遍寻材料,张崇峰发现,只有泰山花岗岩才能满足要求。 设计师们远赴泰山石矿区,考察一个多月,终于开采到两块70多吨重的大石头。接下来,又用5个多月将石头加工成两个20吨重的精密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两个8吨重的飞船模型只需用手指轻轻一点就可移动,而且还能根据实验需要设置各种初始对接条件。俄罗斯专家在参观后称赞说,这是当今世界上水平最高的对接机构试验台。 载人航天没有 “万一” 17年跋涉,张崇峰已不记得团队遭遇过多少次挫败、经历了多少回反复,他只有一个信念:不能有一个疑点,不能存一点隐患。 2010年农历腊月二十七,对接机构捕获缓冲试验接近尾声。突然,捕获传感器信号出现异常! 经过分析,这种故障出现的概率为千分之一,而且对首次交会对接没有影响。 张崇峰皱紧眉头: “千分之一?就算是万分之一也不行!载人航天没有‘万一’。” 他立即组织 “归零”,一步步论证、一点点探讨,原本准备回家过年的设计师们与张崇峰一样,直到除夕当晚才离开单位。 除夕夜,儿子生病发烧,家里连饭菜都没来得及准备,张崇峰一家人就在朋友家里吃了顿年夜饭。那是个异常忙碌的春节假期。大年初二,张崇峰就带领团队开始技术攻关。9天9夜奋战,问题症结所在终于被发现,千分之一的隐患彻底消除。 挑战神九载人对接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圆满完成。张崇峰并没有感到轻松:未来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对交会对接机构将是更大的挑战。 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交会对接时,天宫一号已经在太空中运行数月,期间对接机构完全裸露在空间。太空垃圾对对接面的撞击,高低温的变化,都可能给目标飞行器带来影响。张崇峰和团队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分析和改进,最终确保对接状态的可靠、稳定。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过程中,地面的监测数据表明:船器之间的密封指数为0.981帕升/秒。这个数据大大优于设计指标。 对于张崇峰和他的团队而言,这只是前进路上的一小步。他们正致力于空间站系统机械臂抱爪式对接机构、锥杆式对接机构和舱门机构等原理样机的研制,为后续开展空间技术应用、组建、运营大型航天器并最终建立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把中国航天员送上月球而努力。 (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