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项目审批应从严
稿件来源:本报讯
水泥生产行业是一个对环境带来众多影响的行业。为此,水泥生产项目的审批一直是由当地省级政府来具体审批的。为了强化管理和审批,2009年国家将水泥审批权从省级政府收走,并没有阻碍民间资本投资水泥的冲动,反而水泥厂的建设速度更快了,也进一步加速了产能过剩的步伐。 据报道,中国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重。就辽宁来说,个别水泥企业既无环评也无立项标准,自行开工建设,现已有7条新型干法线建成并投入生产,今年又有3家民营企业私自开工建水泥熟料生产线,建成投产后,产能过剩将更加严重。另外,辽宁西部等地个别被明令淘汰的立窑目前还在生产。云南省的情况也不乐观,目前该省人均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即将超过2.5吨,已建成的60多条生产线无生产许可证,因为竞争加剧,云南水泥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并处于限产、停产状态。 近年来,国内大型水泥集团纷纷进入辽宁,2008~2010年间,全省新增新型干法熟料产能达2837万吨,增速全国第一。目前,辽宁省新型干法水泥比例已达到97%以上,位居全国前列。全国水泥15强企业有6家进入辽宁。去年底,全省共有1000吨以上的新型干法窑生产线共计46条。新型干法窑熟料产能5286万吨/年,全省人均熟料占有量达到1.22吨。按照国家工信部设定的准入标准人均900公斤计算,辽宁省已超36%生产能力,折合水泥产能约为8810万吨,将比市场实际需求量超3200万吨,今年生产能力更是将超过40%。 如此严重的产能过剩,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水泥企业审批上马生产呢?原因是一些水泥企业未批先建,虽然这些违规的水泥项目给其他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但地方政府碍于其是纳税大户,坐视不理,进一步加速了产能的过剩。因此,要有效改变这种现状,在审批与监管上还要从严把关,多方联动。 一是审批要从严。现有水泥厂都经过层层审批拿到手续的,一些水泥厂未批先建,是对水泥行业秩序的破坏,也是对国家审批的无视。这样做只能进一步加剧行业产能进一步过剩,带来更为严重的恶性循环。 二是监管要到位。尽管审批权限在国家,但对一个企业的监管却在地方。地方政府不能因为是纳税大户就无视国家有法律与法规不顾,也不能无视当地环境与企业的产能不顾。同时,作为企业管理的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都是为了地方的局部利益,不顾大局,才会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为此,监督与管理一定要到位,地方政府和工商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是行业自律理应支持。由于一些企业未批先建,出现了产能刚性过剩,各企业为抢占市场,低价倾销,导致全行业开始恶性竞争、严重亏损。2011年,辽宁省水泥行业协会根据全省水泥企业的建议,开展了协会自律,协调各企业实施限产,全省水泥行业停窑两个月,暂时缓解了供需矛盾,水泥价格得到了理性回归。但是这一有效做法,并未得到肯定,相反却被工商部门根据国内 《反垄断法》,认定为 “涉嫌协议垄断经营”,对11家签署协议的企业实施行政处罚。为此,行业自律理应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产能过剩,也才会使水泥市场回到一个正常的水平。 (田治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