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变革中的时尚话语权
稿件来源:本报讯
在全球范围内,时尚产业正在以巨大的渗透力、广泛的辐射力,以及深厚的感召力,缔造新的财富创造模式,为传统经济形态带去一场充满变革精神的观念革命。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升级,身处战略机遇期的中国时尚产业也将面临一场空前的转型与提升。因此,在 “变革”成为主旋律的背景下,中国时尚产业谋求中国本土时尚在全球范围内的时尚话语权,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在目前乃至今后20年,中国时尚产业的重要命题是:如何在消费水平提升和消费需求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定位自身的发展。把握大众时尚,才是真正把握时尚话语权。 纺织工业具备时尚产业的鲜明特征 反观时尚产业的重要支撑产业——纺织服装产业,一直以来,它被定义为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而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它同时开始具备了时尚产业的鲜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 时尚产业的高附加值特性开始在纺织服装产业内部有所显现。一个有力的例证是:上市公司业绩报告可以清晰看到,消费类服装品牌尽管在经济形势不振的背景下依然能保持20%~40%的净利率。 时尚产业的消费符号性成为纺织工业品牌经济的显著特征。中国本土服装品牌的风格趋向于差异化,设计师品牌的比重不断提升,品牌消费的排他性观念与审美品位得到强化。 除此之外,纺织服装产业同时融合了第二产业的制造、第三产业中的商业、媒介、设计等一系列业态,这同时也是时尚产业的应有属性。因此,纺织服装产业可以被视为时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拥有相似的创意经济的价值内核,是创意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也是新思想、新技术、新文化的物化形式。 国内创意设计机制不健全 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是,到底是什么在阻碍创意附加值的提升? 创意设计力量依然薄弱,创意设计人才的孵化机制不够健全。许多富有才华的独立设计师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依然游离在成熟的产业链运作之外,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与规模化生产能力的现实支撑。社会和资本市场层面还没有出现系统的针对时尚产业和创意设计的基金和风险投资。 对创意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存在真空,对创意设计的市场价值认可不足,对设计能力等无形创新尚未确立对等的付费观念。这一切都制约着创意设计力量在产业内部的根植与壮大,需要通过机制创新与观念创新予以纠偏,需要在法律法规方面加强保护。 创意设计能力缺乏强有力的渠道承载与平台传播。国外时尚品牌往往成为主流商业渠道与主流时尚媒体的 “座上宾”,而本土时尚品牌却被隔离于成熟强势的百货业渠道与时尚消费媒体之外。这将极大地影响中国创意设计能力在消费群体中的认知度提升,同时阻碍其商业价值的最终实现,从而造成创意设计能力停滞的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创意设计并非只是灵感的闪现与文化的创新,它同时需要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与商业模式的有效对接。科技创新需要在产业链上下游得到有效的贯通,从纤维面料等上游环节入手,带动整个产业链的系统创意设计能力,孤立封闭的创意手法,注定是不可持续,难以市场化的。 提升创意附加值的突破口 寻找提升创意附加值的关键突破口在于三点: “跨界思维”的观念创新。时尚创意产业绝不是一个单一产业,它是一种无边界的产业,其根本观念是通过 “跨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跨界融合并非简单的产业叠加,叠加是简单的物理行为,而融合则是奇妙的化学反应,能够起到价值倍增的效果,改变原始产业的初级形态。时尚产业应加快与通讯、出版、影视、音乐、广告等文化产业的融合。 以生态环保化、智能化的科技创新。随着时尚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与产业规模的扩张,原料瓶颈问题、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凸显,这就需要未来的创意设计能力能够紧密围绕产业的现实发展矛盾做出有的放矢的创新,以寻求可持续提升的产业高附加值。与此同时,现代科技革命的网络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时尚产业也应积极地借助互联网的兴起与信息传输的普及,实现创意观念的快速渗透与无阻碍的流通。 提升传播价值的平台创新。会展经济与时尚传媒借助商贸与文化的结合,是时尚产业提升影响力与感召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区域时尚经济与城市时尚经济的重要载体。目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服装协会、中国设计师协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 (chic)、中国国际时装周、中国国际面辅料展等在业内具有高度权威性与专业性的展会,未来,中国时尚同盟将不断借助专业展会的时尚导向作用,同时借助时尚多媒体的传播,让时尚理念深入人心,让中国品牌拥有更多的时尚话语权。(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孙瑞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