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营企业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
稿件来源:本报讯
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民营企业家圆桌会议上,与会嘉宾围绕 “坚守、创新与超越:中小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探讨中小企业如何通过创新合作,打造出一条以自主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了解,本次论坛是博鳌亚洲论坛举办十余年来,首次集中关注中小企业生存状况和新时代下的挑战。 民营经济成为增长主力军 中国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指出,在拉动经济增长的 “三驾马车”中,民营经济必将充当主力军。他认为,我国政府的公共财政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可能再充当投资主体。而国有资本的投资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行业,不可能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只能也必须是依靠民间资本。2011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民营经济的份额超过50%,2012年超过61%。 商务部部长助理俞建华表示,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生活当中是一只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力量,在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且,从全球生产和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也是全球价值链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活跃市场、精细划分、专业化生产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据统计,2012年,我国有五家民营企业进入世界500强,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兼并在数量上超过国企。同时,中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上升近20%。同期外资企业仅上升1.8%,而国有企业则下滑1.2%。 同时,我国民营企业还是科技创新新动力。从用户数量来看,腾讯已经成为我国第三大通讯运营商。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些企业,从市值、核心竞争力来讲,在全球已经具备相当实力。而且,未来信息科技还会在我国有更高速的发展,尤其是在无线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行业里面,民营企业将大有可为。 民营企业处竞争不平等环境下 有关人士指出,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之际,为经济增长寻求深层动能是中小企业问题获得博鳌亚洲论坛关注的深层因素。 海南省副省长陈志荣表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持续加深,中小企业正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生存环境也更加严峻。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仍然面临许多不利因素,贸易摩擦加剧,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面对全球经济变局,大量拥有灵活运行机制和市场适应能力的中小企业陷入生存和发展困局。 在谈到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时,保育钧认为,民营经济受四大难题困扰,即市场准入、税费负担、融资困难和权益保障。根据调研,侵犯民间投资主体主要是权力部门。而且,民营企业不太会商业模式创新,只会打价格战。另外,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靠创业之初的 “父子兵”、“亲兄弟”式的管理模式也是难以应对的。保育钧强调,民营企业当务之急,就是能否突破 “单打独斗”的传统发展模式,走联合发展或兼并重组之路。 民营企业问题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环境问题,二是企业自身管理问题。 杉杉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郑永刚表示,我国的民营企业实际上还处于整体竞争不平等的环境下,这是核心问题所在。近些年,社会舆论为民营企业做了不少呼吁,希望政府改善宏观调控,为民营经济创造平等发展机会。但是,又千万不能用宏观环境掩盖民营企业自身的弱点和问题。 更多的民营企业希望,一是摆正政府在市场中的位置,打造公平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二是激发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专家认为,政府监管必须透明化、法制化,对所有企业一律平等对待,政府需要做的是建立一个平台机制,让所有企业的问题都能在这里得到公平处理,这才是政府对民营企业最大的支持。 民营企业“走出去”面临新课题 德勤中国首席执行官卢伯卿说,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日趋活跃,规模日益增加,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并购案已经屡屡出现,并购目标也从早期的获取技术、立足国内市场,逐渐转变为品牌拓展、取得海外销售渠道和获取当地市场。2012年,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规模约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并购数量上,民营企业已占到62%。 不过,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步伐加快,但同时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增加。据现场调查,近半数的嘉宾认为,民营企业 “走出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 “对投资地法律环境和商业文化不熟悉”、 “并购后整合能力欠缺”。同时, “目标企业对中国企业持续运营能力不信任”、 “融资渠道狭窄”、 “政府投资审批流程复杂、时间长”也被认为是民营企业 “走出去”面临的重大挑战。 对此,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剑阁认为,民营企业要根据自己的产业和行业特点,先把国内事情做好,适合 “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就 “走出去”,暂时不具备条件的也要有国际视野。 实际上,自2012年以来,中小企业过去长期依赖的低能源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成本的 “三低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在世界经济复苏之路中的亚洲中小企业面临着全新的生存与发展课题。 商务部部长助理俞建华认为,要通过着力提高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水平,探索发展包容性金融,积极营造良好的全球环境,努力帮助中小企业从全球价值链当中获益,拓展中小企业的国际合作等方式,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孟凡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