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工作已经成为汽车工业的当务之急。今年,席卷我国中东部的雾霾天气再次给汽车工业敲响警钟。《中国工业报》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工作报,积极关注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并为之鼓与呼。今年,《中国工业报·汽车周报》将启动汽车节能环保及社会责任专题报道,并将组织系列活动,旨在宣传国家政策,引导大众消费,推动企业节能减排。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应该如何进行?专题报道和系列活动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工业报》社社长陈卫。
A
《中国工业报》:汽车工业在我国节能减排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陈卫:传统观点认为,汽车生产本身就是比较节能环保的,节能减排潜力有限,汽车的节能减排更多是在使用过程中,这种看法有点片面。
2012年9月19日,工信部、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 《关于加强工业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遴选评估与推广工作的通知》 (以下简称 《通知》),要求加大对节能减排科技工作的资金投入,在国家科技专项计划中安排工业节能减排亟须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装备的研发,加大各级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行业节能减排重大技术示范工程、高效节能减排装备和产品推广。 《通知》将钢铁、汽车、石化、有色、建材、轻工、纺织、电子信息等11个行业列为首批推广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的行业,同时出台了 《汽车行业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案例》 (第一批),里面有43项汽车行业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仅生产过程中就有24项。这说明,即使是在生产过程中,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潜力也是十分巨大的。
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已经为社会大众所知晓。近十年来,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突飞猛进,给我国能源供应和环境带来很大压力。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进口原油2.85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8.7%。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总量可能超过7亿吨,其中三分之二需要进口。交通领域所消耗的原油占原油总消耗量的60%以上,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这个比率还会上升。《通知》中的产品技术也有14项,其中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纯电动汽车技术、增程式电动汽车技术。因此,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节能减排潜力同样巨大。
节能减排,也是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今年年初,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出行,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北京为例,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520万辆。根据专家初步测算,北京市机动车排放形成的PM2.5约占总量的22.2%,是PM2.5的重要来源。
因此,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对于减小我国能源供应压力,保护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
《中国工业报》:陈社长,节能减排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一个共同话题。工业行业目前的节能减排形势如何?
陈卫: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速度加快以及能源供应日趋紧张,能源价格不断上涨,世界节能减排的压力在不断增大,呼声越来越高。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行动。我国也较早开始了节能减排的政策鼓励和宣传普及工作。
2006年以来,我国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力度,国务院发布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做出了工作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既要取得经济的发展,也要让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成效,难度很大。特别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预期目标,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68.1%上升到70.9%,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增长过快,给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造成很大障碍。
我报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工作报,同时又是我国工业报道的专业媒体和喉舌,始终关注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
工业是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主要领域,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8.6%,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3%。中国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净增量的71%,铁矿石消费增量占全球增量比达到了105.1%,铜消费占全球增量149.5%。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占全球的21.3%,而美国占18.5%,俄罗斯仅占5.6%。从这些比较的数字中不难看出,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任重道远。2013年一季度,工业生产增速下降导致其对能源需求放缓,虽然能耗有所下降,但工业结构重化趋势仍在继续,节能减排相关标准已滞后于工业绿色发展的要求,推进结构节能的难度不断加大。随着国家前期稳增长系列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以及一大批去年下半年开工的重大工业项目相继投产,预计二季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可能出现小幅反弹,部分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增大。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2012年,国务院印发 《节能减排 “十二五”规划》,要求各地认真贯彻执行,确保 “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等节能减排目标。
虽然 “上有政策”,但是一些地方对节能减排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对调结构、转方式的政策方向重视不够,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思想认识不深入、政策措施不落实、监督检查不力、激励约束不强等问题。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
C
《中国工业报》: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动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
陈卫: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政策和市场的共同参与。如果仅仅是孤立地看节能减排,企业是缺乏动力的。因为从短期来看,节能减排无法创造效益,而效益又恰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因此,在节能减排初期,企业需要国家政策支持。
工信部作为汽车工业的主管单位,最近几年出台了很多政策,推动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 《通知》就是一项。
工信部2011年公布了 “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四大约束性指标,采取四项措施促进节能环保低碳产业的发展。这四项措施包括:一是围绕“十二五”期间国家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和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加强规划研究和指导,完善技术装备和产品标准体系;以技术为主线,发展一批需要研发、应用和推广的技术装备;二是围绕钢铁、建材、汽车、石化化工、装备等重点行业需求,选择一批技术成熟、减排潜力大的节能环保和低碳技术,实施一批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三是支持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和配套能力强的服务企业;四是加快促进产业集聚,在有条件的领域和地区形成若干区位优势突出、集中度高的节能环保低碳园区和产业基地。
在汽车方面,工信部会同其他部委出台了 《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汽车下乡”、 《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 《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企业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2009年,工信部与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启动了 “十城千辆”工程,随后该工程扩大到25座城市。在此基础上,2012年,工信部与财政部等部门下发 《关于扩大混合动力城市公交客车示范推广范围有关工作的通知》,将混合动力公交客车 (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推广范围从目前的25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扩大到全国所有城市,推广目标为3000~5000辆。
在市场层面,随着燃油价格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改变,小排量、节能型汽车乃至新能源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在同等档次下,哪款车更节能,哪款车的销量就会好。这种消费观念的变化,就是汽车企业节能减排的最原始动力。
另外,随着国际、国内碳交易的兴起,汽车生产企业推动节能减排工作,不但能从国家政策、汽车销售中获得巨大利益,还可以通过碳交易这种新的途径,获得巨大收益。由于汽车企业的销量巨大,即使一辆车百公里能够节省一升油,一年销售的新车能够节省的燃油数量也是惊人的。而这,恰恰是碳交易能够支持的。这是汽车企业能够把握的商机。目前,已经有企业从碳交易中获利。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汽车企业之间以及汽车行业与其他工业领域之间的碳交易潜力巨大。
D
《中国工业报》:报社为什么要举办这样一个节能减排活动? 陈卫:正如上面所说,节能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媒体在传递信息、舆论监督、营造氛围上有着重要作用。
根据我们了解,对目前国家部委政策的具体执行,企业还存在不少疑虑。比如,为什么有些汽车生产企业执行了国家政策,却依然没有拿到节能补贴?企业普遍关心:国家出台的节能减排政策的细则何时能够出台?节能减排的资金总额有多少?补贴的方向和力度有没有变化?汽车企业的碳交易应该如何推进?如何把减少的排放变成实实在在的收益等。目前汽车企业和国家主管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途径。政策的推出和执行,需要有不断的市场反馈,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做出及时调整和修正。我报希望通过搭建这样的平台,促进政策的执行和反馈形成一个良性互动。
在市场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在私人消费领域的推广,也需要媒体的引导,需要媒体营造舆论氛围。本次活动旨在向企业传递这样的信息:做节能减排工作,不但能够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也能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
《中国工业报》希望通过报道和举办活动,对那些优秀的节能减排产品和企业进行褒奖和传播,同时搭建政府、企业、机构、媒体沟通和合作的平台,推动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为企业创造效益提供帮助。正因此,我们在后续的报道中,采访的嘉宾不仅有政府代表、行业专家也有专门从事碳交易的机构,希望各方协力把节能减排工作向前推进。(本报记者 周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