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共赢思维 集聚向上动能
稿件来源:本报讯
如果说,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在国内混凝土机械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值得特别书写与记忆的话,那么,近些年来,围绕两者之间所发生的无休止的 “口水战”以及互攻对搏景观,较之其对于产业的贡献似乎同样不易被遗忘。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糟糕的范例已在装备制造领域的许多角落被仿效研修,比如,近期在农机行业,为争夺收获机械市场份额已出现了严重的 “超技术动作”,在坊间引起的一些传闻表明,此种风气如若蔓延,不仅有害市场,更不利于行业的正常发展。 众所周知,在非洲马赛马拉草原,只有当雨季降水的推迟,影响食草动物的迁徙节奏,导致食物极度短缺时,才会发生顶层食肉动物间的致命搏杀。如果从动物生存本能的角度上说,这还具有自然合理性的话,那么,是否意味着,从中可以印证出另一种逻辑——在经济低迷期,企业之间围绕市场份额的竞争,可以采取任何攻击对手的方式而不受约束,无论这种方式是多么的无底线。如此,似乎人与动物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分别! (也许的确就没什么分别,特别是在当下的环境,对于一些企业而言似乎早已乱了方寸!) 应该说,目前在国内企业的竞争中,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行为准则与规范,更缺失有效的约束机制。这就造成了在产品与技术同质化且市场竞争强度极大的格局下,企业对竞争方式的选择,主要是依据其具有的经营力以及道德水准。当产业领域不能显示出正能量,当醉心于不正当竞争而耗费资源,当竞争方式不能聚焦于系统创新能力的提升时,产业无赢家,企业亦然。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增长方式,对于国内企业,也许应包含系统的价值观调整或者是再造。 之所以国内企业的竞争更多是基于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零和博弈模式,是与现实的社会与产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简而言之,其主要表现有二: 首先,经历了前些年过度的投资拉动,包括装备制造在内的大量产业领域的产能急速扩张。而当市场需求转入持续低迷时,过剩产能的消化不可避免。这个过程尽管痛苦而不可逆转,但在形式表现上将极为复杂。此外,在经济衰退中,地方政府为 “保增长”,不顾市场现实情况,对相关企业的经营指标层层加码,使企业面临沉重的、市场因素外的经营压力。而企业为了突破经营“天花板”、实现所谓的 “规划目标”或者是兑现 “保增长”数据,实施突破道德底线的 “非常”手段似乎更像是 “逼良为娼”,尽管这种举动很可能使这类企业失去未来。 其次,是垄断诉求在其中作祟。亚当·斯密说过: “垄断通常是贪婪行为的产物。”但现实中广泛存在的垄断效应,使对垄断的 “病态渴求”在现实中成为一种正当心态,即使是在充分竞争的装备制造领域。事实上,在国内装备制造领域,真正能形成持续技术性垄断的例子是极其罕见的,而除此形成的对市场的任何垄断形式必定是短暂的。以变态心理及手段试图维持原有格局或许将败得更惨。毕竟,反垄断意味着生产力的解放与效率的提高。 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国内装备制造产业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核心技术“空心化”。以此为背景,任何形式的“同室操戈”都无助于改变现状。蒙牛与伊利之争如此;腾讯与360的较量亦然。 相信,只有合作共赢才是王道,尽管,形成这种机制需要漫长过程。 (纪 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