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海水淡化成套设备。 (资料图片)
我国的环保产业起源于1973年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起步阶段,90年代初步发展阶段后,在 “十一五”和 “十二五”期间取得高速发展。 经过30年的发展,环保产业和节能产业已发展成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行业现状企业业绩稳健增长 我国环保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2年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双重作用下,环保装备制造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率和利润率。
从产销情况来看,2012年1~12月,进入统计口径的1063个环保装备制造企业 (包括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和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制造)工业生产总值和工业销售产值分别是1913.79亿元和1879.47亿元,位居机械行业列入统计口径的141个细分行业的第23位。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9.46%,销售产值增长19.58%。产销率98.21%,位居45位。2012年,该行业进出口交货值62.09亿元,较 2011年同比减少11.11%,位居120位,其中专用设备同比减少16.56%,仪表同比增长14.41%,分别位居141个细分行业的第125位和第48位。
据预算,目前全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约3.5万家,产业收入总额近10000亿元。
主要成绩产业规模扩大 产品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国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治污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为环保装备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空间,环保装备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截至2010年底,全国从事环保装备制造的企业单位5000家左右;工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是2005年的3.5倍;从业人数50万人以上。
二是形成了门类相对齐全的产品体系。我国已拥有一批较为成熟的常规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装备的产品种类达到10000种以上,形成了包括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噪声与振动控制、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以及环境污染治理配套材料和药剂等门类相对齐全的产品体系,基本满足国内市场对常规环保装备的需求。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长,产业化取得进展。前些年我国环境污染处理的设备和工艺基本上都是舶来品。现阶段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环保技术装备已取得突破。其中,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污泥干化发电、城市污水处理厂成套设备等部分关键共性技术已经实现产业化;工业废水治理和消烟除尘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得到推广应用;脱硫等技术装备逐步占据国内脱硫市场的主体地位;电除尘及袋式除尘的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不仅可满足国内需求,还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技术成果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王建宏表示,目前我国已研发出更加有效、更加合理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和产品。这其中主要包括水污染防治技术研发成果,脱硝、除尘技术研发成果,固体废弃物治理技术研发成果和资源中核利用技术研发成果四大类。
一为水污染防治技术研发成果。主要包括城市污水厂污泥热解法稳定化处理技术、有机废水碳氮硫同步技术和海水淡化成套设备。其中,城市污水厂污泥热解法稳定化处理技术适用于城市污水厂污染处理。该处理方法污泥兼容率大于90%,进科污泥含水率90%~95%,出料为50%,呈半干化状态,可直接焚烧。有机废水碳氮硫同步技术则采用生物技术对废水进行碳氮硫同步脱除,并回收单质硫。此技术应用于制药、化工等重污染行业高浓度含硫含氮邮寄废水的生物处理。海水淡化成套设备的研制成功提高了膜通量和造水比,提高了海水淡化微滤、纳滤等预处理性能。
二为脱硝、除尘技术研发成果。主要有SCR燃煤锅炉烟气脱硝技术,移动极板静电除尘技术和挥发性邮寄物吸附浓缩、催化氧化组合净化技术三大类。
SCR燃煤锅炉烟气脱硝技术适用于燃煤发电锅炉的烟气脱硝,经该技术处理后的烟气出口粉尘浓度低于30mg/m3,除尘效率达99.8%,应用于对大容量长期稳定运行的火电机组除尘。挥发性邮寄物吸附浓缩、催化氧化组合净化技术运行费用低,废气净化率达95%以上。
三为固体废弃物治理技术研发成果。包括生活垃圾热解处理设备和危险废物新型回转窑热解气化多段焚烧处理技术两大类。危险废物新型回转窑热解气化多段焚烧处理技术适用于工业、医疗固体危险废弃物焚烧处置。
四为资源中核利用技术研发成果。包括含铜、重金属废气电子产品及污染 (渣)的回收提纯成套装备和低能耗熔融气化裂解成套装备两大类。回收提纯成套装备技术利用污染、可以循环利用的药剂,采用优异的技术参数将电子废弃物、污泥 (渣)中的有价金属全部浸出。适用于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存在的问题标准不完善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尽管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很快,但总体而言,尚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成套装备依赖进口。例如在污水处理设备中,真空泵、压缩机、一部分关键材料药剂,包括水处理所用的膜,及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我国并没有突破,还是依赖进口。例如,每年中国水处理膜市场高达200多个亿,但70%的水处理膜需要进口。某些关键的原材料零部件和核心部件也需要进口。
二是产业规模较小,集中度偏低。现有环保装备产业规模较小,且产业结构不合理,集聚发展不够。缺乏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市场份额大、具有系统集成和工程承包能力的大企业集团。目前产值20亿元以上的环保装备专营企业仅有2家;众多中小企业专业化特色发展不突出,企业分布比较分散,生产社会化协作尚未形成规模。
三是标准体系不完善,缺乏产品质量认证。虽然已初步构建了环保产品(装备)标准体系框架,但标准数量较少,分布不均衡,标准对行业发展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发挥不够。环保装备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缺乏质量监督和认证机制,产品质量低下问题较为突出,运行效果难以保证。
四是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不健全。引导和支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市场准入政策不完善,环保装备招标不规范、重复引进和无序竞争的情况依然存在;环保监管、执法力度不够,企业减排治污的内生动力不足,抑制了环保装备的市场需求。
经验教训重复引进导致创新投入不足
中国环保机械政策研究处处长吴刚对记者说,在大气脱硫设备领域存在着重复引进的现象。以脱硫为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就开始引进脱硫设备,当时就遇到了重复引进这一问题,即若干个企业花大量的外汇重复引进同一种技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当时不被重视的资源在中国进行加工制造,之后把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以低价竞争的形式进行销售,浪费了大量的外汇。目前国家在监管层面上并没有明显的改观,因为在重大装备领域,国家每年都会发布鼓励进口的目录,国家只是鼓励企业去引进大型的环保综合利用装备和技术,但没有规定企业不准引进某一项技术。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更多的引进,优点是该行业会形成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吴刚表示,环保是一门多学科知识的集合,例如钢铁行业中的污染和水泥行业中的污染排放到空气中的废弃和烟气成分是不一样的,不一定某一项技术或装备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国家允许企业引进更多的技术,可以使这些技术融合的更为充分,具有不同的特定性和针对性。
相关建议 吴刚告诉记者,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新材料、高端制造等每一个行业的利润率都高于7%,但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利润却低于7%。为了促进环保机械产业的发展,提高环保产业的利润率,吴刚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政府应该对相关设备制造企业进行减免税,以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只有这样企业才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科技研发;企业只有进行科技研发,才能生产出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才能有利于设备治污效率的提高。
第二,作为行业的研究者,我们不希望企业从同一个公司引进同一种技术。如果一家外资企业同时具有四五种技术,我们希望国内每家企业都只引进其中的一种。
第三,国家应加强环境监管的能力。国家标准越严,国家监管和执法也就越到位。他表示,国家要把标准提高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污染制造者能否承受更换设备的成本和运行压力;二是国产的装备能否达到高标准的要求。(本报记者 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