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青岛港一隅。 (资料图片)
自我国建国初始至80年代末期,我国港口机械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仅能够研制生产一些5~10吨门座起重机、桥式起重机等港口装卸机械,而集装箱和散货装卸机械等则主要依赖进口。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企业产品占据了全球95%以上的市场份额,控制了港口机械的核心技术。
近30年来,我国港口机械科研单位和专业制造厂,结合港口建设发展需要,通过对关键技术和装备组织科技攻关,具备了独立自主开发各类现代港口装卸设备的能力。目前,我国研制的大型集装箱装卸机械装备不仅应用于国内港口,而且出口到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世界各大港口的市场份额达70%以上。
港口建设发展迅速 提到港口机械装备的发展,就不可能离开港口的发展。我国港口真正的全面发展应该始于上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 “六五” (1981~1985)计划中将港口列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港口进入了一次建设高潮。这期间共建成54个深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1亿吨。到1985年,全国共有万吨级泊位15个,1985年完成吞吐量3.17亿吨。
“七五”期间是沿海港口建设发展最快的5年,共建成泊位186个,新增吞吐能力1.5亿吨。其中深水泊位96个,比建国后30年建成的总和还多,共建成煤炭泊位18个,集装箱码头3个以及矿石、化肥等具有当今世界水平的大型装卸泊位。拥有深水泊位的港口已发展到20多个。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与实施以及国际航运市场的发展变化,中国开始注重泊位深水化、专业化建设。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出现了新的建港高潮。建设重点是处于中国海上主通道的枢纽港及煤炭、集装箱、客货滚装船等三大运输系统的码头。至1997年底,全国沿海港口共拥有中级以上泊位1446个,其中深水泊位553个,吞吐能力9.58亿吨,是改革开放之初的4倍。完成吞吐量由1980年的3.17亿吨增长到1997年9.68亿吨。基本形成了以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上海、深圳等二十个主枢纽港为骨干,以地区性重要港口为补充,中小港适当发展的分层次布局框架。
与此同时,与港、航相配套的各种设施、集疏运系统、修造船工业、航务工程、通信导航、船舶检验、救助打捞系统基本齐备,还建设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水运科研设计机构、水运院校和出版部门,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水运营运、管理、建设和科研体系。
在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运输一体化的影响下,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也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高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并具有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
现代化的港口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货物交换场所,而是国际物流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为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全国各大港口都在积极开展港口发展战略研究,开发建设港口信息系统,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大型深水化、专业化泊位建设。截至2003年底,全国沿海港口共有生产性泊位427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约748个,综合通过能力16.7亿吨,共完成货物吞吐量20.64亿吨。
港口装备水涨船高 随着我国港口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港口装备发展也日新月异,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研制的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港口装备核心技术已获得大量应用。
我国研制的超特大型巴拿马型岸边集装箱起重机 (一般外伸距大于40米的岸桥称为超巴拿马型岸桥),外伸距达65~73.75米、吊具下能够起重80吨的双40ft集装箱和120吨的三个40ft集装箱,目前已应用到世界各大港口。以此为关键技术的 “新一代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05年建成的上海港外高桥集装箱码头全自动化空箱堆场是中国第一个集装箱无人堆场。新研制的自动化轨道吊,实现了港口的高效率、高可靠、低成本运作,建立了港口机械机电新技术结合的典范。
我国自主设计完成的国内最大的连续卸船机-曹妃甸3800吨/小时链斗式连续卸船机于2012年5月交货。该项目成功研发了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电控系统,实现全国产配套,包括首创的破断力为550吨的提升链条和6米直径的超大回转轴承。打破了国外对大型散料连续卸船设备供应的垄断。
我国独立设计、制造的世界最大装船机于去年完成组装,用于巴西里约热内卢阿苏大港。该项目共有两台机组。该批装船机具有臂架伸缩、回转、俯仰功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装船机,每小时额定装船为12000吨,最大装载能力达每小时15000吨。
目前,中远太平洋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厦门海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中远厦门远海集装箱码头第四代全自动化码头项目已进入研制阶段。该项目位于厦门海沧保税港区,码头长约538米,纵深约308米,设计吞吐量为78万~91万标箱/年,其吞吐能力相比传统码头增加20%~40%。整个作业流程实行智能化控制,现场作业无人参与,本项目的建成是国内首个无人智能环保型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对全球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升级换代具有重要意义,将树立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新模式。
30年的发展历史,我国港口集装箱码头的发展有过两次大的机遇:第一次是1989年中国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中国集装箱码头对外招商引资,带来了发展资金和管理技术;第二次是中国体制改革,2000年港口企业政企分开,港口下放地方,激活了中央和地方建设港口的两头积极性, “城以港兴,港为城用”的理念成为到地方政府的共识,地方政府倾全省全市之力发展港口集装箱码头,港口的建设再度掀起高潮。
我国港口集装箱码头软硬件设施已达到世界一流。目前,我国船队的总规模已经达到了1.18亿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只有1600万载重吨。30年来,我国船队的总规模由过去的世界排名第40位,提高到去年年底的第4位。港口的吞吐量,到2007年年底达到了64亿吨,特别是集装箱超过了1亿TEU。中国港口集装箱码头机械设备的配置不断地向科学化大型化发展,一方面是适应船舶大型化的趋势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港口提高装卸效率,更好为大型化船舶提供优质服务的必备条件。
在国家政策方面,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和集装箱化率的逐渐提高,全球集装箱吞吐量从2000年的2亿TEU增加到2011年5亿TEU以上,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同时,国内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从2000万TEU增加到16400万TEU,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30%。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国内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下降6%,2010、2011年分别增长18.85%、11%。从港口分布上来看,2005年后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速超过20%,快于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交通运输 “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有序推进主要货类运输系统码头建设,加强航道、防波堤、公共锚地等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沿海港口结构与布局,促进港口结构调整,着力拓展港口功能,提升港口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形成布局合理、保障有力、服务高效、安全环保、管理先进的现代化港口体系,沿海港口深水泊位达到2214个。(本报记者 张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