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供需平衡 大宗商品市场逐步企稳
稿件来源:本报讯
据生意社数据显示,7月下旬,我国大宗商品市场继续呈现反弹态势。58种大宗商品中,51.73%的品种上涨,34.48%的品种下跌,均涨跌幅0.38%。 分析认为,我国大宗商品已进入到回归新的供需平衡周期阶段,但大宗商品弱宏观背景仍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价格窄幅震荡 市场需要整理 据生意社价格监测,7月26日,我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BPI为915点,较7月19日911点上涨4个点。7月份,我国大宗商品价格涨跌榜中,环比上升的商品共93种,主要集中在化工板块共33种,有色板块共16种。其中,涨幅在5%以上的商品主要集中在化工板块,涨幅前3位的商品分别为镝铁合金79.31%、氧化镝78.57%、镨钕氧化物25.93%。 而环比下降的商品共134种,主要集中在化工共75种,有色共12种。其中,跌幅在5%以上的商品主要集中在化工板块,跌幅前3位的商品分别为钛精矿-32.00%、丁二烯-22.08%、硫酸铵-19.20%。总体来看,7月份,大宗商品均涨跌幅为0.74%。 生意社首席分析师刘心田认为,7月末,我国大宗商品市场有三个看点:一是颠覆。大宗商品前期的涨幅冠军原油WTI沦为跌幅冠军,下跌2.37%。而前期的跌幅冠军顺丁胶却成为涨幅冠军,上涨5.60%;二是分化。橡塑、有色、钢铁等几乎清一色走强,而建材、纺织等却相对弱势;三是走稳。大宗商品持平品种比例13.79%,并且77%的品种涨跌幅不足1%。 刘心田认为,7月末,大宗商品市场与其视为反弹,不如视为整理。主要原因一是通常的触底反弹一般迹象比较清晰,市场无论涨面还是涨幅均有限。波动较大的品种仅有原油、合成胶、黄金等少数品种,铜、水泥等多数品种仍在窄幅震荡;二是反弹的条件不够充分,而整理的必要性却很大。虽然部分品种价格走高,但与企业检修导致的供应量减少,以及进口货价格走高带动等因素不无关系,需求转暖的信号仍未出现,反弹最需要的条件仍不成熟。而大宗商品之所以要进行整理,是因为原油、铁矿石等上游原料与下游品种的背离度越来越大。 供需指数趋稳 难排大跌可能 生意社发布,7月份,我国大宗商品供需指数BCI为-0.06,均涨幅为1.05%,反映7月份制造业经济较6月份呈现收缩状态,经济下行风险减弱。 在大宗商品供需指数BCI监测的8个板块中,涨幅最大的是有色板块,涨幅7.54%,其次是钢铁,涨幅2.84%。而跌幅最大的是农副板块,跌幅为-1.51%,其次是建材,跌幅为-0.91%。 刘心田表示,大宗商品供需指数BCI虽然连续5个月一路走低,但不难发现7月BCI的3个特点:一是绝对值非常小,说明涨跌数量比例非常接近;二是BCI虽为负,但均涨跌幅却比较可观,说明7月不能简单的用涨或跌来定义,整体市场或未充分启动,而局部市场热度较高;三是7月BCI表现和上半年各月表现差异较大,说明大宗商品市场下半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数据显示,7月末LLDPE、PTA等品种价格基本与4月初价格接近,而原油WTI4月初价格每桶仅为95美元,比7月末低了近10%。多数石化、钢铁下游品种在成本攀高的情况下确实已经跌不动,目前的上涨是被动的。 刘心田认为,后市原油下跌是必然的,是回归市场的需要。但其下跌将减轻下游品种的成本压力,从而创造出下行空间,导致2013年大宗商品第三次下跌。虽然7月份大宗商品供需指数BCI表现可圈可点,但仍不能盲目乐观。一是供需矛盾短期难以缓解。二是由有色、钢铁板块带动的上涨多少增加了泡沫性,上下游品种价格脱节的新问题正趋于严重。8月份大宗商品供需指数BCI表现或延续7月份的整体趋稳,但不排除再次出现大跌的可能。 超级周期结束 行情 “昙花一现” 有观点认为,我国大宗商品关键性市场的需求萎缩,以及供给从短缺到过剩的巨大转变,已经让最近几年的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市场出现了很多警告,称大宗商品 “超级周期”已经结束。 当前,全球宏观市场热点的演变、相关的全球资本流向以及伴生的市场情绪的转换,是大宗商品投资必须要明晰的基本或者最根本的背景。而我国基于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动性改革以及美国宽松货币政策 (QE)退出,是市场扰动的两大关键。 美国方面,美联储预计最快在9月份做出退出QE3计划,无疑将对大宗商品市场尤其是贵金属、工业品市场,产生重要影响。而我国方面,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仍处在年度预期的合理区间,但经济环境仍然错综复杂。 综合来看,美国经济好转正加快QE3退出的时间,而我国多类大宗商品处于产能过剩状态,更是打压市场价格回暖。在接下来的较长时间内,美股市场尤其是美元以及美国股市,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强化。而基于我国近10多年的商品需求周期而相关联的大宗商品,尤其是贵金属、工业品,无疑将继续进入到挤压泡沫、寻找新的供需平衡阶段。 据生意社调查,虽然7月份大宗商品市场出现了企稳甚至部分品种走好的迹象,但市场人士的心态依然谨慎且存在悲观情绪。2011、2012年包括2013年上半年的几轮大跌,使现在不少市场人士的操作手段是见好就收,绝不押库存,也绝不跟着炒作。正是在这种心态下,不少品种即便出现行情,也只是 “昙花一现”。其中,6月下旬受生产企业事故事件影响,丙烯酸在不到半个月时间里暴涨12%。然而到了7月中旬,市场迅速降温,到7月末价格几乎没有波动。 刘心田认为,大宗商品 “昙花一现”行情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说明市场心态不稳、对后市的分歧较大、企业的风险承受力降低、交投意向不活跃。鉴于目前的经济环境和下游市场的需求情况,估计未来大宗商品 “昙花一现”行情的出现概率仍然比较大。(本报记者 孟凡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