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外汉到革新能手
稿件来源:本报讯
去年,一位年轻人和他的几名同事在国内焦化行业率先自主开发了一套干熄焦模拟考试系统,并成功应用到马钢杯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干熄焦工竞赛的考试现场,赢得评委和选手的一致好评。 今年,这套系统又在这位年轻人所在企业得到普遍运用,并作为干熄焦培训的电子教材和干熄焦技能考试的电子试卷。 这位年轻人就是平煤武钢联合焦化公司炼焦三分厂电气专检员刘欣。 初尝革新喜悦 1996年,刘欣从部队复员到武钢焦化公司 (平煤武钢联合焦化公司的前身)一炼焦车间电工班,当上了一名电工。当他看到大型现代化设备和推出的一炉炉火红的焦炭时,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点名堂! 可是,要当一名合格的电工谈何容易?刘欣在部队时从事的是舰炮专业,与他现在的工作风马牛不相及。幸运的是,当时的电工班是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自学成才读书小组,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他的成长创造了条件。1997年他参加成人高考,顺利进入电大学习。那时班里有台486电脑,但因为DOS系统没人会用,一直闲置一旁。刘欣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为读书小组编写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很受大家好评。这次小小的成功使他初尝革新的喜悦。 然而,2000年一天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惊醒了他。那天炼焦交换机室的电脑有问题,班长要他去看看,到现场后他发现电脑已经不是486了,系统也不是DOS了……刘欣深深意识到自己落伍了!于是,他开始一系列的学习和进修,包括北大青鸟的计算机高端教育课程、武汉科技大学软件工程成教学习、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本科自考,为他日后的技术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 主动请战创佳绩 2003年,武钢焦化公司3号焦炉开始建设,想开发一种具有自动检测设备电气故障的软件。刘欣找到车间设备主任,自告奋勇地说: “让我来试试吧。”4个月后,煤气交换机故障诊断系统调试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时获得了国家软件著作权专利。 2007年,武钢焦化公司建设亚洲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工艺最先进的7.63米焦炉,刘欣又主动请缨,参加了建设。在那段时期里,他工作不分日夜,有时几天都不能回家。 随着焦炉的投产,一些进口设备开始出现了水土不服现象。以进口光纤耦合器为例,价值10万元的耦合器寿命只有一两年,返厂维修一次要七八千元,而且维修一两次基本就报废了。为解决这一难题,刘欣决定改变信号传输方式,以打破天气等环境对无线传输的限制。由于需要自制设备,国内没有现成可用的零件,他就在网上订制、采购实验用零件。经过几个月的改进,设备性能逐渐稳定并通过了工业化测试,而且费用不到2000元。去年,该项目成功获得国家专利。 10多年来,刘欣获得平煤武钢联合焦化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获得国家专利三项,并多次荣获武钢和平煤武钢联合焦化公司优秀科技人员的称号,真正实现了从门外汉向程序专家的蜕变。 记者手记 “是金子总会发光”。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只要自强不息,普通员工也有可能变成白天鹅,翱翔蓝天。 (本报记者 何人民 通讯员 叶少雄 刘洪利 岳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