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市场因素下的产能过剩
稿件来源:本报讯
当前,我国工业经济行业已经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据有关部门调查,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9%,仍处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较低水平。 在一些传统的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的现象表现尤为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1.9%、73.7%、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同时,在一些机械制造行业,甚至是多晶硅、风电设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也同样表现出生产形势低迷、产能过剩的问题。 以船舶工业的产能过剩为例。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相关数据显示,去年全国造船完工量同比下降21.4%,承接新船订单量同比下降43.6%。据预测,今年船舶行业主要经济指标还将继续下滑。由于国内造船企业大部分订单来自国外,欧美经济的急速下滑迅速传导到国内造船业,大大小小的造船企业手持订单大幅下降,国内船企仅3成正常运营。针对这种情况,最近国家出台了《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方案 (2013~2015年)》,希望藉此能够拉动有效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 此外,工程机械行业由于产能过剩造成的行业减速现象在整个机械制造行业中也比较明显。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数据,截止到今年5月份,工程机械行业几大主要经济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下滑明显。在行业发展乏力的情况下,市场需求的增长远远达不到设备存量增长的速度,导致很多客户无力偿还货款,大量设备被拖回。如此一来,一些代理商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纷纷选择进入租赁行业,与客户争夺市场。 同时,由于产能过剩、行业低迷,还导致了一些企业应收账款回收难的问题,并将其风险逐步传导至银行贷款。如行业内某公司因资金紧张,2亿元的银行贷款已经逾期违约。 机床行业也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在过去的2012年,国内众多的机床制造企业,由于技术没有决定性的突破,再加上不少企业急剧扩张导致产能过剩,让机床市场上价格战硝烟四起,企业的利润缩水厉害。同时,在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下,生产、人力成本的上升对机床行业无疑也是雪上加霜。 为何会形成如此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除了世界经济衰退、外部需求萎缩等市场性的原因之外,我国目前独有的一些非市场因素,还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首先, 按照我国目前的经济管理方式,对一些企业的开办采取集中审批的办法。以风电为例,装机容量在5万千瓦以上的风电项目需由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审批,而5万千瓦以下的风电项目,仅须在国家发改委备案后,地方政府就可以核准审批。一些企业和地方为了尽快上马,就采取了一些 “绕着走”的对策。他们将所投项目拆分成若干个装机容量在5万千瓦以下的小项目,转由地方审批,从而形成了国内风电产业知名的 “4.95万千瓦现象”。这样以来,则出现了一大批地方风电企业盲目投资的状况,也由此造成了不必要的产能过剩。以内蒙古的风电建设为例,2010年,仅内蒙古的实际风电装机容量就达到870万千瓦,超过了当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500万千瓦的总体规划。而在内蒙古的 “十二五”规划中,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300万千瓦,而国家给内蒙古的指标仅为2100万千瓦。一些地方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往往避开国家的审批限制,无形中扩大了行业的产能。审批管理体制下,产能审批却是越审越多,反而失去了审批的正常职能。 其次,在目前全国开展的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注意。据公开报道,山西对焦化行业进行兼并重组,计划淘汰焦炭产能500万吨,并将独立焦炭企业由160户减少到40户。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产能指标交易的现象。政府产能指标交易给出的指导价是50元/吨,但由于市场的热情,当地一家年产40万吨的中小型焦炭企业得到的收购价格达到指导价的2倍。淘汰落后产能本来是一个去产能的过程,但产能的交易却并没有使之减少,而只是转移而已。 再其次,一些非市场的因素还包括,经济高速增长以及周期性的波动所导致的产能过剩。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需求市场扩大,企业除了加紧供应市场,根本无暇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往往只是在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领域进行重复建设。而当经济周期性波动时,国内外市场需求在短时间内锐减,致使产能过剩的矛盾愈加凸显。 淘汰落后产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不仅仅需要完善市场机制,同时还要注意不要以一些非市场因素去扭曲企业的投资行为。建立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长效机制,当属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本报记者 严曼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