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河南平顶山矿区首山一矿瓦斯 (煤层气)地面开发项目外景。 (资料图片)
“相比于2011年,2012年全国煤层气产量增量、利用量增长幅度有所放缓,抽采量同比仅增10亿立方米,增幅不足10%,利用总量不增反降。实现“十二五”目标变得扑朔迷离。”中国石油相关人士日前对煤层气产量和利用量没有出现预期的增长表示担忧。
数据显示,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2000米以内浅煤层气资源量位列世界前三,煤层气开发利用在一定意义上比页岩气更具现实意义。近年来煤层气产业取得了显著发展,但2012年煤层气产量增速放缓,从目前情况看完成 “十二五”规划目标难度很大。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据国土资源部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成果,我国2000米以内浅煤层气资源量为36.81万亿立方米,位列世界前三。在非常规天然气中,煤层气比页岩气更易开采。从埋深看,煤层气比页岩气的埋深浅得多,我国煤炭的开采深度大部分在1000米以内,而页岩气埋深多在2000~4000米。从压裂难度看,煤层硬度比页岩小,容易压裂。目前,我国煤炭年产量超过35亿吨,伴随着煤炭开发散失进入大气中的煤层气每年约200亿立方米。从煤矿瓦斯防治效果来看,地面抽采利用率可达95%以上,井下抽采利用率只有30%左右。加快煤层气发展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选择。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煤层气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十一五”以来,国家启动了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两个产业化基地建设,形成了煤层气勘探、开发、生产、输送、销售、利用等一体化产业格局,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截止2012年底,累计施工煤层气井13580口,其中2011年和2012年两年的钻井数7960口,为以往钻井总数的1.4倍;从2010年开始,年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2011年和2012年两年新增探明地质储量2541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地质储量达5350亿立方米;过去5年,煤层气抽采量逐年递增,年平均增长速度22%,2012年累计抽采煤层气125亿立方米,比5年前增加了165%。
与此同时,浅层煤层气生产主体技术基本成熟。自中石油于1987年开始在沁水盆地进行煤层气勘探以来,我国煤层气经历了前期研究、勘探选区、开发试验和规模开发四个阶段。通过20多年艰苦努力,形成了地质评价,地震处理解释、井位井网优化、钻井、压裂、排采、地面集输等技术系列。同时,通过开展对外合作,在煤层气领域引进了关键技术和大量资金,带动了煤层气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较好基础。
更为有利的是,煤层气开发利用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只欠政策细化落实的“东风”推进。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初步建立了煤层气 (煤矿瓦斯)勘探、开发、安全等标准体系。针对煤层气勘探开发初期及配套利用项目,所需资金量较大企业难以承担等问题,国家出台了鼓励和优惠政策,包括提高煤层气利用补贴标准等,对促进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什么 “快不起来”? 根据煤层气 “十二五”规划,2015年煤层气产量300亿立方米,地面开发160亿立方米,基本全部利用,煤矿瓦斯抽采140亿立方米,利用率60%以上。为实现这个目标,初步估算,今明两年共需完成10000余口钻井,新增钻井数几乎是历年钻井总数之和,也就是说 “十二五”后三年,各主要生产企业须以年均翻番的速度发展,并在2014年底前完成所需产能建设的钻井工作量。事实上,2012年煤层气出现增速放缓迹象,全国累计抽采125亿立方米,仅比2011年增长了1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7%,远低于过去5年的平均增速;利用总量52亿立方米,利用率41.5%,同比分别下降1.9%和11%。从目前的情况判断,完成 “十二五”规划的目标难度很大。
为什么我国煤层气发展 “快不起来”?中国石油的研究分析认为,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煤层气经济效益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煤层气行业目前还更多停留在承担减少煤炭瓦斯安全事故责任的阶段,开采企业实际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我国煤层具有低孔、低渗、低压、低饱和度的突出特点,煤层气产量规模要上去,就需要大批量打井,因此煤层气的开发成本比常规天然气要高许多。生产企业受现实的投资回报率限制,投资规模上不去,制约了煤层气发展。
二是煤层气行业管理仍存在制约因素。首先,煤层气开发手续难以办理,政府管理难,企业执行难。例如,企业申报采矿证所需要的文件附件多,获取有关参数的周期长,导致企业在提交探明储量后的2~3年内很难拿到采矿证,而恰恰在这2~3年间,企业根据煤层气的开发特点又不得不采,政府相关部门按国家规定进行检查又存在手续不健全违规开采的现象;其次,用地审批仍然是制约产能建设速度的重要难题。井距小、井网密是煤层气开发的一个显著特点。按直井开发,单井日产2000立方米计算,建1亿立方米/年产能,就要钻煤层气井130~150口。尽管通过钻井技术的优化,可以减少井场占地等,但用地多的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再其次,环评难。根据规定,申请采矿证时,需要专门钻水文井,至少经过3~5年的监测合格,才能获得国家环保部门的环评批复。实际上煤层气井从一开始勘探就需排水,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探井先期进行地层水的水量、水质监测,并不需要专门水文钻井。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制约煤层气开发进度,企业已获批准的工作量远远不能满足实现 “十二五”规划生产建设目标的要求。
三是煤炭与煤层气产业不够协调。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高,产煤地区容易出现 “以煤压气”现象,往往存在煤炭优先或排斥煤层气探矿权、采矿权设置的现象。2007年以来,煤层气矿权面积逐步缩减,基本上没有新立的煤层气探矿权。 “十一五”期间我国共核减5~10年内影响煤炭开采的煤层气矿权面积1.1万平方公里。2012年底煤层气矿权面积只有不到6万平方公里。由于这种煤炭与煤层气矿权的重叠,影响到地方政府推动煤层气开发的积极性,也增加了煤层气企业的开发成本。需要通过经济杠杆手段,运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调控政策,平衡国家、地方、煤炭企业、煤层气企业之间的利益,发挥煤炭与煤层气企业两个主体的优势和积极性。
四是管网体系不完善,煤层气利用率低。煤层气管道建设滞后,集输管网不能满足开发与市场紧密衔接的需求。市场有需求但亟待培育。按照管道强度,即单位产量分摊的长输管道长度测算,煤层气的管道强度是天然气管道强度的十四分之一。部分开发区域缺少输气管道,大量开发出来的煤层气因到不了市场,而被迫排空,既浪费了资源,也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目前,煤层气用户主要集中在煤层气田周围或附近,主要用户中,除了城市居民用户外,一般只有小型LNG、小型瓦斯发电,煤层气需求十分有限,利用率较低。
五是技术装备水平较低,难以支撑快速突破。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但低阶煤 (是指处于低变质阶段的煤,主要分为褐煤和低变质烟煤)占全部煤炭储量的46%,开采难度大。目前,开发利用基础研究薄弱,缺乏行业统一技术标准规范,煤层气行业主要是参照使用天然气行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现有技术装备水平较低,规模应用水平井还存在技术瓶颈,以直井井型,配合井底流压控制为核心的排采工艺,煤层气单井产量一般仅能达到1600~2000立方米/日,多井低产特征明显。引进的国外开发技术往往 “水土不服”,不能适应我国复杂的地质条件。煤层气井型、井网和钻完井、储层改造等技术、低能耗集输工艺技术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试验攻关,特别是煤层气排采技术已成为提高单井产量的瓶颈,必须实施重点攻关,否则,难以突破地质条件限制,实现探明储量和单井产量的大幅增加。另外,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也亟须突破,以实现深部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
五建议助力煤层气开发 我国煤炭年产量早已超过30亿吨,伴随的煤层气浪费每年约200亿立方米。无论从节约能源资源、保障煤矿安全、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等任何意义上,都应坚持把煤层气发展提到能源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到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优先地位。为此, 中国石油提出相关建议:
加大对煤层气产业的政策支持。建议国家参照页岩气政策,对煤层气企业销售煤层气产品的补贴,由目前的0.20元/立方米调节到0.40元/立方米以上。煤层气发电多余电量由电网企业优先安排上网销售,将目前0.25元/千瓦时的电价补贴提至0.30元/千瓦时,并将目前的由各省电网公司承担改由国家财政承担;免征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实行“即征即返”。同时,完成 “十二五”煤层气规划目标,需大批量钻井。建议相关政府部门研究煤层气开发土地使用政策,简化用地手续,减少土地征用的中间环节费用。
扩大探矿权面积,缩短审批周期。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但探矿权面积过小,要支持煤层气企业更多地获取探矿权。同时,简化煤层气现场施工必须办理的各种繁杂的审批手续,加快审批节奏,提高审批效率,给生产企业钻前工程、现场实施及排采管理留下更多空间。
坚持 “先采气后采煤”,促进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发展。坚决贯彻执行煤层气相关政策和法规,切实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坚持 “先采气后采煤”,理顺煤炭和煤层气的开采关系,提升煤层气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鼓励煤炭企业和煤层气生产企业进行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煤层气和煤炭两个行业之间的良性发展,互利共赢。大力推行采空区抽采、开采区边采边抽、预采区联动抽采等煤层气与煤炭综合开采模式,扩大地面开采和集输规模,加快瓦斯治理进度、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和利用率。
加快煤层气骨干管道建设,发展煤层气管道网络。管道输送网建设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煤层气的综合利用和经济效益。根据 《煤层气 (煤矿瓦斯)开发利用 “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将依据资源分布和市场需求,统筹建设以区域性中压管道为主体的煤层气输送管网,为煤层气勘探开发和市场发育提供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支持。建议能源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加强规划与协调,落实好气源,做好资源、管道和用户的衔接,加快煤层气管道网络建设。
支持示范区建设和关键技术突破。根据不同地区煤层气资源的具体特点,分高、中、低,井上、井下等不同类型,加快煤层气示范区建设,并给予示范区以政策支持,支持其快速发展。同时,在科技重大专项中增设示范工程,围绕建产区块提高钻井试气成功率、提高单井产气量、优选后备区块等问题,开展资源保障与前瞻性技术研发和技术先导试验,为实现煤层气加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报记者 陈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