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升级与转移——中国制造业突围之路
阅读坐标
引 言: “阿拉伯之春”、 “占领华尔街”与工业化
第一章:工业化——近代以来中国经济主旋律及其成就
第二章:盛世危言——中国制造业繁荣下的潜在危机
第三章:前堵后追下中国制造业之困
第四章:升级与转移——中国制造业突围之路
第五章:中国制造业是否会自废武功?
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这个观点赖以立论的某些依据就站不住脚。以在国际市场上的平均售价来比较中国与印度、斯里兰卡茶叶总体价格和品质,这种方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方法错误地假定一国内销主导型产业与其它国家出口导向型产业一样,出口平均价格等于整体平均售价。因为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茶产业从100多年前问世之初就是出口导向的,至今其茶产量仍然绝大多数出口,本国消费者对茶叶的消费模式与出口茶叶类别大体相同,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的平均售价与其整体平均售价基本相当。
然而,中国是茶叶和茶文化的故乡,中国茶产业总体上是内需导向的,产量很大一部分供应国内消费。而且,我国外销茶叶与内销茶叶品种类别差距甚远。出口茶叶多数按照目前占据海外市场主流的欧式口味制作,内销茶叶则以按中国传统口味制作为主。由于最能欣赏茶文化的消费者绝大多数集中在国内,因此,越是高档茶叶,销售就越是集中在国内。相应地,中国出口茶是本国所产茶叶中相对中低档的部分,中国出口茶叶平均售价与整个中国茶产业平均售价相差甚远。
不仅如此,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茶产业从问世之初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运行的出口导向产业,是来自殖民地宗主国的英国资本家为了满足西方消费者需求而发展起来,其特征之一就是大面积的产业化运行的茶园。
但在中国,仅人地关系一点就足以决定大面积单一茶园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多数地方行不通。就总体而言,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2%,在全世界排名要落到第120位以后。我国农业劳动力平均负担耕地不足美国的1%,而单位耕地面积上分摊的农业劳动力数量则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0多倍,是美国的100多倍。
在人地关系紧张、西方文化又主导国际市场的情况下,中国农产品及其制成品要增强国际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采用类似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由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于出口劳动,进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等于进口土地。我们可以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加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来实现国际分工的利益。但这种类似于加工贸易的模式与加工贸易一样收益微薄,对于我们不能掌握定价权、不能引导其消费潮流的商品而言,我们可以暂时满足于这种模式的微薄收益。但对于我们可以掌握定价权、可以引导其消费潮流的商品来说,这种模式的微薄收益就不可容忍了。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引导其消费潮流来取得最大份额的收益,而茶正是走向这种良性循环模式最有潜力的中国商品之一。因为中国拥有众多名茶,其品质绝非立顿之流快餐式茶叶可以相比,如果要大红袍、龙井、金骏眉、冻顶乌龙、普洱之辈向立顿看齐,无异于逼迫满汉全席效法麦当劳之流垃圾洋快餐,让范思哲降到与真维斯一个水平。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地向全世界推广中国的茶文化,让越来越多的海外消费者改从中国饮茶习俗,欣赏和追求中国茶叶风味的精妙之处,我们就不仅能够为有限的农地赢得最大的收益,而且还可以把越来越多的海外农地发展成为我们的原料供应地。
正是在这个方面,近年深圳红岁公司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这家企业没有把自己定性为茶叶公司,而是定性为文化公司。我本人在这家公司考察时,就不无惊奇地看到楼顶天台上的花园,书法、绘画作品和颇有艺术品味的家具陈设,感到自己好像不是来到一家公司,而是来到了一处书画家工作室。恐怕正是依靠这一定位,并无长久茶产品经营历史的红岁公司才能在茶产品市场声誉鹊起,其出品的各类茶叶在国内外市场卖出了很高价格。
由于我国已经在全世界树立了一个国势蒸蒸日上的形象,中国文化已经不如同晚清至民国那样被视为弱者、落后者的野蛮习俗而广受鄙视,而是受到越来越多外国人的追逐,这一长期策略完全可以成功。
五、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这个词汇在汉语中问世虽然不算久,但此举在中国绝非新生事物。由此上溯到晚近时期,新中国前期就已经开展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无论是前几个五年计划大力建设内陆地区工业基地,还是大三线建设,抑或从上海向北京大规模迁移服务业店铺,从现在的眼光看来,都可划入产业转移范畴。1990年代的 “东锭西移”也是为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延长成熟产业生命周期发挥了重大作用的产业转移。
进一步上溯到更为久远的年代,无论是政府主动组织实施的产业转移还是被动进行的产业转移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只不过彼时的产业转移往往以移民的名义进行。前者如中原王朝强盛之时的移民实边和充实京畿,后者如中原王朝崩溃、游牧民族入侵压力下的衣冠南渡。正是在连绵数千年的主动和被动进行的产业转移进程中,华夏文明从黄河、长江中下游向西扩展到上游和玉门关外的广大西域,向南扩展到珠江流域和更南方的交趾 (今日越南北部),向东扩展到东北和朝鲜半岛,农业生产重心和丝绸、冶金、陶瓷、造纸等手工制造业中心从华北转向长江流域,最终于唐宋时期全面完成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宫廷主食从北方的小米、小麦改为南方的大米,而景德镇的陶瓷、宣纸……
今日被视为中华文明代表的产品,也是诞生于古代的产业转移之中。(梅新育)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