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
近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举办的“大有可为——吉利GX7海岸之旅”来到天津。在天津站的活动上,董事长李书福与来自全国的百余位小微企业主、吉利GX7车主分享吉利汽车的精彩创业故事,畅谈小微企业生存与发展话题,总结小微企业创业经验,为全国吉利用户、小微企业 “传道”、“解惑”。
以 “草根”起家的李书福讲述了自己30年来的艰苦奋斗的 “创业经”,给小微企业主们提供了可借鉴的 “蓝本”。
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 1983年,刚刚高中毕业的李书福开始创业,当时他创业的启动资金只有120块钱,是他从父亲那里借来的。但是第一次创业并不顺利。 “我让师傅从上海代购一台海鸥照相机。上海当时的公交车非常拥挤,而这个照相机有一个很厚的牛皮外壳,照相机藏在里面,结果在挤车的过程中,小偷把照相机偷走了,师傅只带回来一个壳。”他的第一次创业梦想就这样被 “打破”了。
然而他并没死心,又从父亲那里借了80多元钱。用其中70多元钱买了一台苏州 “虎丘”照相机,还剩下十几元钱买了一个胶卷,这样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经过将近一年的走街串巷、为人家拍照片, “野照相”为李书福赚取了第一桶金。 “现在每个人都可以给别人拍照片,但是那时候中国的照相机还是很少,照相属于特种行业,必须经过公安局批准。”为此李书福开照相馆只能跟文化站合作,挂靠在别人那里。后来这种 “借鸡生蛋”的挂靠方式帮助李书福实现了造车梦。
1999年,时任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的曾培炎到浙江台州考察,李书福问曾培炎 “同意不同意上汽车项目”,对方的回答是 “我不反对”。李书福接着说,“能不能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让我们去尝试,让我们去实践和探索?如果成功了,我们可以为中国汽车工业提供一些借鉴,如果失败了我们也不会用国家的钱。”事实证明,吉利不仅没有失败,而且成为自主品牌的代表。2009年4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召开“吉利汽车发展经验座谈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部委第一次对一个企业专门召开发展经验座谈会。
我不认为自己成功了
2001年,也就是李书福造车的第四年,当时吉利汽车的年销量只有几万辆规模,李书福就产生了收购沃尔沃的念头。谈起当年收购过程,他说道:“这个过程是非常艰辛,非常难的。我们找美国福特谈这个事情的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我是谁,连见也不见、谈也不谈。”
2010年3月28日,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最终股权收购协议在哥德堡签署,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 (包括知识产权)。
2012年7月9日,吉利控股集团以营业收入233.557亿美元首次进入世界500强,成为惟一入围的中国民营汽车企业。
在外界看来,李书福从一个背着照相机满街跑的 “野照相”,成为现在身价过亿的跨国集团董事长,应该是一位成功人士。但李书福认为自己根本没有成功。他说: “我在造汽车之前,是没有什么银行贷款的。吉利都是自营资本金,小日子过得很安全,现金流很好,也不用贷款,摩托车供不应求,那时候产品都是供不应求。”
当小微企业业主问及其创业的成功经验时,李书福表示: “第一,创业要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路线。第二,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你就要无怨无悔地坚持下去,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你都不能怨天怨地,你必须默默地承受下来。只有这样,不断地坚持,我想持之以恒,会感动天感动地,最终一定会感动你自己,一定能取得成功。”
未来的汽车是计算机+电池 刚刚踏入汽车行业的李书福曾认为汽车就是 “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而如今,他认为未来汽车完全可能是 “电脑加四个轮子”。 “见到这一天的时间节点很难判断,因为各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完全有可能改变现在整个汽车行业的结构和形态。现在看得见的是普通汽车,接下来就是由计算机和电池构成的汽车,这个时代很快会到来。”李书福在与媒体交流的环节谈到对未来汽车的看法。他表示: “当然,传统的技术也是离不开的,比如 ‘取消车轮’在可预见的未来里还是很难实现的。同时整车的技术也很难取消,至于说再过多少年,用什么其他的技术也不好说,现在有很多人在研究。”
“未来互联网一定会深度影响汽车行业。沃尔沃的目标是要实现零伤亡、零排放,这些都是信息技术、智能化、自动化联合的成果。比如沃尔沃明年下半年推出的新款XC90,就可以 ‘无人驾驶’了,上去的时候操作一下,停车的时候操作一下,其余时间在里面睡觉就可以了。我觉得这种信息技术,比人开要安全得多。”李书福说道。
对于电动车的发展,李书福表示,事物的发展总是在曲折当中前行,现在还不能说明天就是电动车的世界,也许它还有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毕竟电动车发展才几年的时间。汽车产品必须要经过十年、要经过100万公里的时间和历程检验,才证明它到底行还是不行。而且,现在电动车的价格还是高的,成本也是很高的,没有人第一辆车就选择电动车。电池技术到底能不能突破,这是根本问题。然后是安全性,人们还没有进行严格的检验,这个检验指的是实践的检验,并不是在办公室里、在实验室里的检验,一定要在实践中检验,这都需要时间和规模才能证明行还是不行。
自主品牌的出路在于人才培养
李书福认为,现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面临巨大的挑战。中日关系虽然现在比较紧张,但现在日本车在中国销售的涨幅还是很大,中国用户对洋品牌还是情有独钟,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所以自主品牌汽车惟一的出路,就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品质竞争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售后服务水平。国际化也一样, “你在自己家里都竞争不过人家,在家门口还打不过人家,你跑到人家家门口跟人家打,我想不会成功。”他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的出路还在于人才的培养。(本报记者 祁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