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综合运用考评和竞争机制,奖勤罚懒,通过地市之间的竞争促进产业转移工作。
无论是对低收入个人的社会福利,还是对贫困地区的帮扶措施,都存在助长受援方 “等靠要”思想的潜在副作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这种惰性奖懒罚勤、损害个人和地区自我奋斗精神、导致社会福利和帮扶措施初衷落空的情况屡见不鲜。从这个视角出发,广东省在产业转移工作中提出的竞争性扶持政策颇富创意,有助于解决上述副作用。这一政策是在财政扶持资金运用上避免撒胡椒面平均分配,而是择优选取一批发展较快、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园区作为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展重点扶持,鼓励已中标且规划建设搞得比较好、发展思路清晰的示范园区可重复中标,再次获得5亿元竞争性扶持资金,以此激励各产业移入地使出浑身解数改进规划,优化本地投资环境,力图胜出。结果,广东省既实现了14个欠发达地市和江门市至少各有一个园区,又评选出了13个省示范园重点扶持,其中广州 (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中山 (河源)产业转移工业两次中标,分别共获得了10亿元的竞争性财政扶持资金。
在授予资格和拨付财政帮扶资金后,广东省政府又通过严格的考核评价政策督促产业转移园落实工作。按照省政府印发的 《广东省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办法》,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每年牵头对各地市政府和省产业转移工业园产业转移工作情况开展一次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工作。考评达到优秀等次的地市政府和园区,省政府给予通报表扬;连续两年考核排末位的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取消其示范园资格,由考核排名第一的非示范性省产业转移工业园递补;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连续两次考评排末位的,取消其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资格。同时,作为全国传媒产业最发达的省份,广东省还注意到了充分发挥媒体监督的力量,在2010年对2009年度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前三名地市进行了典型剖析,并请媒体全程跟踪报道。
第四,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环保相结合,践行科学发展观。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产业转移倘若沦为污染转移,对于环境容量较小的产业移入地很可能将是灭顶之灾。且不提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就是在全省位于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强劲得多的广东,珠三角作为我国工业化的先行者,在环境方面也付出了重大代价,一度号称珠三角找不出一条干净未污染的河涌。珠三角成熟产业向省内山区和东西两翼的转移倘若沦为污染转移,由于移入地环境容量小于珠三角,又位居上游,后果将是贻祸全省。
在全国的产业转移实践中,比较成功的地方都相当重视环境保护。首钢等大企业向唐山曹妃甸的转移之所以同时又是强有力的产业升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曹妃甸提出、实施了系统的循环经济模式。我在曹妃甸实地考察时对此印象颇深。
在广东省内的产业转移中,也注意到了努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推行集中供电、供气、供热、供冷和污染物集中治理,提高节能减排水平,严禁引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淘汰类项目,严格控制引进限制类项目,努力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环保设施与园区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运营,确保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产业转移园建设同步推进。设定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的能耗、环保、技术和安全标准,促进产业转移园可持续发展。陶瓷生产企业转出的佛山南庄镇已经从严重污染城镇变身环境优美的宜居城镇,承接陶瓷生产的三水等地却没有重蹈粉尘漫天的覆辙,我在南庄和三水当地对此颇有感触。2009年,广东省环保厅已牵头开展了一次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环境保护情况督查;为确保环境,今后广东省还将进一步加大对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环保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 (
未完待续)
(梅新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