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进则退 碳纤维专项行动开启做强之路
稿件来源:本报讯
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正遭遇生存危机。一边是国际行业巨头蓄意打压,一边是产业化进程受阻。完全靠自主研发的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正处在不进则退、内忧外患、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 如何形容碳纤维材料的重要性,从其应用领域就能一目了然:美国B1、B2、F22、F117等隐型战机大量使用碳纤维材料。战略导弹、神舟飞船、国产新一代战斗机上,碳纤维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碳纤维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不可缺失的战略性新材料,我国碳纤维行业经过长期自主研发,打破了国外技术装备封锁,碳纤维产业化取得初步成果。但目前全行业存在技术创新能力弱、工艺装备不完善、产品性能不稳定、生产成本高、低水平重复建设、高端品种产业化水平低、下游应用开发严重不足等突出问题。若不能尽快突破瓶颈,我国碳纤维产业极可能在国际碳纤维巨头的凌厉攻势下溃不成军。 阿克萨背后 近年来,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阿克萨公司在碳纤维生产领域取得了飞速进展。短短几年之内,阿克萨迅速成为中低端碳纤维领域的后起之秀,似乎是 “一夜之间”掌握了碳纤维制备技术。 “土耳其阿克萨公司现在正以65元/公斤的价格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碳纤维,加上海关关税和贸易利润后是105元/公斤。我国任何一家企业最简单的用腈纶丝制取碳纤维也要这个价格,根本就无利润可图。”多名碳纤维行业专家和企业家向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阿克萨本来是很大的腈纶公司。以前从来没做过碳纤维,突然就把碳纤维做起来了。最值得警惕的是,阿克萨公司很奇怪,全世界范围内,他只向中国销售。” 记者从公开渠道获得的信息显示,据土耳其 《今日时代》2011年12月21日报道,土耳其阿克萨公司和美国陶氏化学公司计划在土耳其共同投资10亿美元,合作研究开发碳纤维。 近几年来,国际市场对华销售碳纤维产品的价格呈下降趋势。2010年12K的T300产品卖到24万元/吨,2012年价格大幅降到12万元/吨。中国投资碳纤维建设的曲线与国外对华产品价格下降曲线正好对应。没有国内企业的投资建设,国外产品的价格不会下降这么快。国外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并不正常,其背后似乎隐藏着打压我国碳纤维产业的深刻动机。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目前,受国外低价倾销和恶意竞销的影响,国内碳纤维企业基本处于全线亏损状况。现在国内每生产一吨碳纤维就要亏损三四万元,大部分企业只好大幅减产,甚至停工停产。” 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碳纤维项目首席科学家徐坚认为,中国的碳纤维产业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中国宣称进军碳纤维领域的企业,超过一半没有掌握全产业链的生产技术装备,重点骨干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晚,与国外优势企业在核心关键工艺技术及成本控制方面尚有差距,因此绝大部分企业短期难以实现盈利,甚至是做一公斤亏一公斤。” 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乡表示, “土耳其公司倾销的问题很严重。我们核算成本,发现其价格是低于成本价的。” 徐坚告诉记者, “这样的倾销如果继续下去,那么所有的T300线都得停下来,一条连续的生产线停下来,中国的碳纤维还怎么发展?如果不连续开车,你就找不到开车连续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如果找不到问题,一旦出现紧张局势时,国外碳纤维供应断裂时,中国的碳纤维产业又将回到原来的起始状态。”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2007年国内碳纤维类产品进口量为6633吨,2011年进口量达10716吨。2012年受全球经济低迷影响,进口量为8572吨,出口量778吨。在2012年进口产品中,碳纤维占18%,碳布占23%,其他制品占59%。进口产品主要来自日本、台湾、美国、韩国、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来自日本的进口量占进口总量的50%左右。 进出口数据让业界很不安。江苏恒神集团副总裁易明表示, “希望政府能推动碳纤维企业走向国际,不然我们总是被动应对。现在首先要解决出口管制问题。” 对于出口管制,徐坚也有同样的担忧, “碳纤维产业现在是相当不平衡的市场,一方面,我们在大量引进,另一方面,国家海关还没开放碳纤维出口,国产碳纤维不能出口。过去保护碳纤维的政策现在变成了制约瓶颈,过去的有利因素变为了现在的不利因素。” 十年艰辛 碳纤维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军工、体育器材和工业制造等诸多领域。由于碳纤维的高技术含量、高利润回报,小丝束的高性能碳纤维方面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禁运,尤其是在聚丙烯腈 (PAN)原丝生产技术进口方面。 实际上,我国碳纤维研发始于上世纪60年代,并不比日本、美国晚,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关研发项目被叫停。日本、美国垄断了核心技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我国碳纤维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整体落后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还无法满足国防军工和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的需要。 记者采访了解到,日、美等国技术垄断集中度较高,原丝、炭化等关键环节由日、美等国控制。其中,小丝束碳纤维生产基本上被东丽、东邦和三菱等日本企业控制,三者市场占有率达到70%左右。大丝束则主要由美国卓尔泰克、德国西格里和日本东邦控制,市场占有率为80%左右。 (下转A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