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主引擎 创新为工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稿件来源:本报讯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做出了新的表述。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成为信息消费大国,但高端芯片80%还要进口,每年花费上千亿美元;我国高铁飞速发展,但是轴承、轮毂等仍要进口;我国钢铁产能几乎占了世界一半,但是飞机起落架、核电用钢仍需进口。这些案例恰恰说明了我国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乏力。 为转型加码 大量实践表明,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随着发展阶段的转换及时转变发展方式,就很可能使经济社会发展陷入长期停滞状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切换经济发展的主引擎,转入创新驱动的轨道。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日前指出,工业实现转型升级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力量。 苗圩指出,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核心是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投入不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体现不够。2011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93%,远低于跨国公司3%~5%的平均水平。二是创新成果少,技术对外依存度高。2011年我国申请国际专利合约数量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创新成果少导致我国在高端装备、关键设备和关键元器件等方面严重依赖进口,95%的高档数控机床、85%的集成电路依赖进口。三是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低,产学研用结合不够。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到5%,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40%~50%。 分析工业创新能力不足的根源,制度环境建设滞后是重要因素,具体包括: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落实不到位。缺乏吸引社会资本支持创新的良好机制。支撑创新的公共服务、公共平台不足。缺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环境。 苗圩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花钱买不来关键核心技术,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动“中国制造”向 “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转变。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也表示,不论是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还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要有新技术,有新技术才有新产业,有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才能占领市场。但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花钱买不来,靠市场换技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发展到现在怎么办?惟一出路就是创新驱动,自主创新。 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看来,经过30多年发展,很多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特别是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产能几乎达到极限,不可能再简单扩大下去了。要思考今后的发展方向。只能是提升价值链,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提高质量和效益来赢得更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发展要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必须依靠创新。 关键在于企业 当前,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创新涉及各个方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强调的是科技创新。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更加重视国家创新战略,希望通过创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进而化危为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面对发达国家技术占优和新兴经济体追赶比拼的双重挑战,我国必须在一些领域形成先发优势,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抢占新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 为实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工信部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继续实施 “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飞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技术瓶颈,力争在先进制造、信息网络、系统软件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集中支持深海探采工程装备、基于机器人的自动化成形与加工装备、高精重型数控工作母机和特种加工机床等重点装备研发和产业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创新。”实际上,这五个创新不仅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也正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工业界、经济界的主要切入点。 李毅中指出,具体到怎么实现科技创新,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在 “用”字上下功夫,首先是用户,用户一开始就要参加到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中,这样我们的科技创新才有针对性,才更有效率,速度才更快,才更能进入市场。其次是在成果转换上狠下功夫,这样才能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才能解决科技和经济 “两张皮”的问题。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创造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提出,企业要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 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日前指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于企业。企业要坚持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企业管理精细化和现代化水平,提高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专家微观点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 在创新过程中,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中国不缺创新要素,缺少能把要素集成的创新制度。 财经评论员、独立经济学家马光远 我们不仅仅缺乏核心技术的创新,在很多小的领域,甚至传统领域,我们的创新也非常匮乏,在任何一个行业和任何一个方面,搞创新的人都非常少。所以说我们的创新应该是全方位的创新,而不仅仅是核心技术的创新。 (本报记者 陈祎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