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嫦娥三号“明眸”的人
稿件来源:本报讯
当嫦娥三号着陆器成功拍摄月球车上五星红旗的 “真颜色”照片的喜讯传来,中国航天科工地形地貌相机光学镜头的技术负责人孟军合长舒了一口气,将手里的烟掐灭,在屋子里转了几圈后,激动的心情才慢慢平复。 孟军合是一个健谈的人,但在采访过程中他却不愿过多谈论自己在嫦娥三号地形地貌相机研制过程中的贡献,因为他认为 “这都是工作,所有的成绩都是大家共同取得的”。所幸一位负责人对他进行了形象又准确的概括——“他就是擦亮嫦娥三号 ‘明眸’的人”。 摸着石头过河 地形地貌相机是我国首台在月球上拍摄彩色图像的彩色相机,而航天科工研制的光学镜头组件是相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它决定了相机能否拍摄出清晰、真实、不变形的照片。 回忆接到研制任务时,孟军合表示,着陆器总体布局已经基本确定,相机的体积、重量等指标也基本定好,对成像质量、体积和重量约束要求极为苛刻, “留给我们的时间很短”。面对全新的领域、严格的要求和未知的挑战,在国内没有借鉴经验的情况下,作为技术负责人,孟军合只能带领团队摸索着干。 孟军合带领的团队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很多项目都是在没有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完成的。对于新项目,队员们没有惧怕心理,总是带着激情、信心去探索和开拓。他介绍,此次任务的特殊性就是要求在设计时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光搞光学设计还不行,还必须对探测器有深入的理解。不懂不可怕,不懂也不学习才是最可怕的。” 在他的带领下,设计团队凭借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提前给镜头穿上了 “防辐射服”,打了 “疫苗”,戴上了“头盔”和 “有色眼镜”,确保其看得见、看得真、看得清。 “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并且过程中几乎没有反复”,谈及团队的研制过程时,孟军合自然地表达出发自内心的自豪。 传递拼搏精神 孟军合是一个典型的拼命三郎。在航天科工,至今还流传着他生病住院仍坚持学习的段子。 曾经,他由于严重的交通事故住院两个月。突发的意外并没有打乱他的工作状态。虽然不能下床,但是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将笔记本带到病房里,经常躺在床上举着笔记本阅读国内外文献和专利,成为病房中特殊的风景。笔记本散热器吹出的热风吹得他满头大汗,他却浑然不觉,一个姿势保持几个小时。通过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年轻的孟军合已经成为国内光学工程领域的技术专家,被同行们誉为光学工程的带头人。 长期以来,孟军合的这种拼命三郎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团队中的年轻人。 在嫦娥三号研制的关键阶段,光学系统的布局和设计成为重中之重,刚刚硕士毕业的新人小杨被委以重任。面对大家的质疑,孟军合说: “用人不疑,我们看结果。”在孟军合的指导和鼓励下,这位80后设计师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为相机的彩色成像和小型化奠定了基础。对于小杨来说,压力虽然巨大,但是进步神速,成果显著。目前,她已成长为能独挡一面的年轻骨干。 团队中像小杨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只讲水平,不看文凭;只唯能力,不唯资历。”这是孟军合为了帮助青年人在专业领域快速成长而特别制定的部门内部用人原则。 当被问及跟孟军合一起工作有什么感觉时,小杨笑笑说, “累并快乐着”。“就拿今天来说吧,我一早来到单位打开邮件,发现半个小时前孟主任就将我昨天晚上发给他的设计图纸修改完了。”实际上,小杨到单位的时间已经比班车还要早了。 孟军合说,选择了航天,就意味着肩负着使命和责任。这个职业,不仅需要热情,还需要认真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这样才能做得更好。过去他是这么做的,将来还会这么做。 (本报记者 高晨 通讯员 张冰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