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带动 黑龙江乡镇经济异常活跃
稿件来源:本报讯
近日,黑龙江省统计局根据规定的21项指标,采用综合指数测评的方法,从工业企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实际利用域外资金额等经济发展方面,对全省863个乡镇2012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算。根据测算结果,排序得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前100名的乡镇 (简称百强乡镇)。也正是由于百强乡镇的带领,使黑龙江省的乡镇经济异常活跃。 百强乡镇发展迅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黑龙江省前100名乡镇普遍具有规模较大、经济发展较快、基础设施较完备、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等特点。 如百强乡镇中第一位的安达市先源乡过去是以奶牛养殖业为主的牧业乡。近年来,立足乡情,因地制宜,确立了 “牧业兴乡,工业强乡”的总体发展思路,全力加强奶源基地建设。 通过不断强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资源品牌,先源乡成功引进了国内婴童产业著名企业杭州贝因美集团。并通过围绕该企业强化基地建设、拉伸产业链条,倾力打造全产业链乳业,使全乡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12年,全乡财政税收达到2.537亿元,连续三年税收超亿元,全乡9个行政村中,奶牛千头村已发展到8个,年可交售鲜奶8.5万吨。 贝因美的发展与招商引资的互动,进一步辐射带动了先源乡农牧、机械制造、现代物流、彩印包装、外包服务五大产业的发展,受益企业达26家。通过服务一、二、三期项目建设,促进了机械制造业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牧业、乳品机械品牌。 2012年,前100名乡镇行政区域面积占全省的10.1%,占全部乡镇区域面积的14.2%;人口占全省的10.1%,占全部乡镇的17.8%,所创造的财政总收入占全省的4.3%,占全部乡镇的48.9%;平均每个乡镇的财政收入达6946.3万元,是全部乡镇平均水平的4.2倍;人均财政收入达1789.4元,是全部乡镇平均水平的2.7倍。所创造的工业企业产值占全部乡镇的58.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全部乡镇的56.3%,实际利用域外资金占全部乡镇的60%,乡村用电量占全部乡镇的37.4%。 为乡镇经济把脉 相关人员告诉记者,通过对百强乡镇以及全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可以看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区位差异明显,乡镇发展不均衡。从评价结果看,经济发达的乡镇大都集中在哈尔滨、牡丹江、大庆等原有工业基础比较好、第三产业发展起步较早、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的经济较好地区,而西部、北部和东部传统农业区、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地区,进入百强的乡镇相对比较少。 二是资源利用不合理,缺乏统筹规划。在发展乡镇建设上,没能更好的利用资源,以资源换投资现象仍较普遍,环境和总体规划水平协调不到位,规划布局水平较低,一些地方往往把乡镇建设等同于盖房、修路、建市场,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产业和市场布局分散、规模过小,城镇建设脱离区域发展的基础与要求,造成一些乡镇规划无特色、产业无优势、城镇无形象。一些地方为吸引外商投资,放弃了应严格遵循规划的原则,形成了规划跟着形象走的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 面对问题,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对乡镇发展提出了建议: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促进乡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城镇规划对经济布局的协调作用,对不同利益阶层的调配功能,规划乡镇建设,必须以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实现乡镇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分散无序的乡镇建设方式直接影响了乡镇的健康发展,应逐步加以解决,以实现集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不能以牺牲子孙利益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加强对镇容镇貌的日常管理,要提高解决水体污染和垃圾处理的能力,推进乡镇可持续发展。 发挥地方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在发展经济时,要因地制宜突出自身特色,按照比较经济利益的原则,研究制定乡镇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参与乡镇区域的经济分工与协作,做到发展优势明显,切忌毫无特色浪费资源潜力的 “大而全”、 “小而全”。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闯出一条适合本地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从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发掘自己的发展优势,培育经济增长点,创造出本地的特色产业。 依托科技提升乡镇经济的竞争力。提高科技含量是打通乡镇经济与农村专业市场向高层次发展的途径之一。乡镇经济要搞出特色,无论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优质产业,都离不开科技和信息的运用。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加大特色、绿色品牌产品的广告宣传力度,利用科技加大对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塑造名牌产品;利用名牌战略的龙头功能,促进特色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必须实现发展方式创新、结构调整创新、产业布局创新、经营理念创新、服务理念创新等,从而开创乡镇企业发展的新局面,进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 用改革的办法增强乡镇经济活力和实力,促进城乡一体化。以乡镇为中心的小城镇是联结城乡的纽带和桥头堡,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应当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建立有利于乡镇经济社会更快发展的制度,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切实解决制约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问题、资金问题、土地问题、人才问题、技术问题,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乡镇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协调发展的局面。(本报记者 由庆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