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加强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稿件来源:本报讯
随着 “十二五”规划把再制造业列入节能环保产业,我国再制造业进入全面提速阶段,预计到2015年,我国再制造行业总产值有望达到1500亿元。 与巨大的市场不相匹配的是,当前我国再制造行业发展仍面临社会认识不足、技术落后以及人才缺失等诸多问题。对此,今年两会期间,九三学社带来了 “关于促进我国再制造产业加快发展”的提案,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再制造产业发展规划。 市场前景不可估量 提案指出,当前,再制造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形成巨大产业并已深入到汽车、工业设备、国防装备、电子电器等领域。德国大众近年来销售的再制造发动机及其配件和新机的比例达到9∶1。 据统计,全球再制造产值约1400亿美元,其中美国再制造产业规模最大,超过1000亿美元,有近100万人从事再制造行业。每年全世界通过再制造节省的材料达到1400万吨;节省的原油达到1600万桶。 在我国,目前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亿辆,报废量超过400万辆,预计到2020年,每年报废的汽车将达到1400万辆。据统计,一辆汽车新制造的能耗是再制造的6倍,一台汽车发动机新制造的能耗是再制造的11倍,一台汽车发电机新制造的能耗是再制造的7倍。 机床是整个制造业中最基础的环节,我国现有机床保有量800万台左右,其中服役超过10年以上的传统旧机床超过200万台,每年裁减的旧机床约25万台,若按照改造一台平均支出改造资金6万元计算的话,大概有1200亿元的市场规模。 内燃机保有量预计 “十二五”超过4亿台,工业和信息化部计划全行业形成35万台各类内燃机整机再制造生产能力,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再制造产品配套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实现年节材40万吨金属,节能35万吨标准煤,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降低终端消费者使用成本100亿元。 工程机械如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等保有量已达290万台,将近80%的在役工程机械即将超过保质期,如果将这些设备投入再制造领域,则至少可以产生1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政策法规不可或缺 从产业发展来看,我国再制造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自2009年以来,在各项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目前我国在探索旧件回收、再制造生产、再制造产品流通体系及监管措施等方面都已取得积极进展。在再制造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方面,一些科研单位通过和生产企业结合,在汽车零部件、大型工业设备、机床等再制造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应用都取得了进展。然而,我国再制造发展仍受制于理念、技术、人才三个主要方面。 提案认为,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还没有被人们广泛认识,许多人仍把再制造当成传统的修旧利废,直接影响了再制造产业的发展。而且,目前我国再制造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必须开发出相应的特定材料、工艺,制定出相关设计标准。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因其产业链长于制造业,因此需要新增工种。 为加快推进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九三学社建议,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再制造产业发展规划。总结试点经验,明确发展目标,确定重点任务,规范政府部门的分工和协作关系,制定保障措施。 研究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根据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情况,全面梳理现有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 《促进再制造产业发展条例》,逐步形成促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法规体系。研究相关行业的再制造产品生产、加工工艺、材料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逐步完善再制造产业的标准体系。 加强再制造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大力培训再制造人才。建议科技部门将再制造技术研发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提高再制造技术服务范围和产业化水平。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再制造技术工程研究院。依托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再制造人才职训基地。对在岗人员进行再制造技能专业培训,多方面保障再制造产业人才需求。 重点培育发展再制造专业服务公司。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推广成熟的特种修复技术基础上,完善开发先进的再制造技术,提高再制造技术服务范围和产业化水平,扩大再制造产品和技术装备输出能力,培育能够为相关行业提供再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和再制造服务的龙头企业。建立各种再制造产业联盟。充分发挥产业联盟在技术转移和扩散方面的优势。探索建设集再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展示、科普宣传、技术装备输出、解决方案设计、企业孵化、个性化服务、职业教育培训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扩大再制造产品和技术装备输出能力,培育能够为相关行业提供再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和再制造服务的龙头企业。加大在全国地级城市开展 “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以点带面,形成覆盖全地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本报记者 司建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