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体汽车市场接近零增长的今天,新常态对于汽车产业而言意味着什么?新能源是否成为当前市场颓势中的救命稻草?对于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的前景如何看待?汽车产业是否扛得起中国制造的大旗?这一系列的问题或许能在一年一度的天津泰达论坛上寻找到答案。 新形势、新常态、新能源、新技术,这是参加 “201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 (以下简称2015泰达论坛)的与会者常常挂在嘴边的几个词。其实,2015泰达论坛的年度主题即是——新常态·2020产业愿景与路线图。
放眼望去,字里行间都透着 “新”。但在不少与会者看来,尤其是在诸多企业家的眼中,众多 “新”的题目下却透着丝丝的凉意。
新常态下的新思考 尽管8月国内汽车市场环比略有增长,但是针对已经连续4个月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市场而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也罕见地喊出了要求放开汽车限购政策的呼声。汽车市场资深专家贾新光认为,按照目前市场趋势继续运行下去,汽车产业今年将有可能出现25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记得今年6月初在国内另一次重要的汽车论坛上,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刘卫东敢为人先地说出了中国汽车市场有可能进入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阶段。此话在今年9月初被不幸言中,今年1~8月整体汽车市场产销接近零增长,在GDP增速仍然保持7%水平的背景下实在有些令人不可思议。
在专业人士看来,种种不景气的背后,也许就是整个产业转型发展的良机。在本次论坛以 “经济新常态下的汽车产业发展”为主题的领袖峰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就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发展的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动力都在发生着变化,由此汽车产业也将呈现出三种新常态:汽车增速从高速转为中低速;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推动汽车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由投资拉动向创新、服务业发展的方向转变。
赵昌文的观点得到不少专家的认同。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瞿国春表示,进入新常态后,汽车产业将朝着产业结构调整更加频繁、产业发展依靠更多创新驱动、产业未来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更加突出的方向发展。
对于当前市场的 “4连降”或“25年来首负”,来自汽车流通领域的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表示,进入今年二季度后,对汽车经销商而言一个最为重要的指标——库存,正在呈下降趋势,经销商们已经普遍感觉到了市场的回升。他坚信,自己提出的市场成熟度与经济增速并无多大关系的理念,将在近几年的市场中得到检验。
新能源中的新机会 自2005年泰达论坛开办以来,新能源的话题就从不曾缺席。在今年1~8月新能源汽车增速同比增长达到3倍的当下,新能源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其实,从2007年国家开始实施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的准入管理制度以来,有关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政策就密集出台。如2009年 《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专门提到新能源汽车,同年开始组织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十城千辆”示范运行计划,2010年开展的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试点政策,2012年国务院印发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12~2020)》,2013年有关部委继续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等。即使在被普遍认为汽车市场冷度最大的当下,有关新能源汽车的利好也源源不断。
正是在不断的利好促生下,新能源汽车在国家的相关规划与战略中逐步升级。2009年,在 《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首次提出 “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2010年,在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新能源汽车确定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2012年,在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更是提出了 “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以及以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 “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正是在这样自上而下的大力运作下,才有了2014年和2015年至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爆发。很显然,如果企业还只顾低头看路而不知道抬头看天,还不知道新能源汽车对于企业未来的意义有多大,那么在当下或者是不久的将来,它也许会落后于时代。
当然,在新能源汽车还没有真正产业化之前,企业自然有觉悟的先后和实际投入的快慢。但是,在国家真金白银补贴的堆积下,既有卯足干劲一心想当新能源先锋的企业,也有对整个新能源汽车年产销7万余辆不屑一顾、仅凭主打的单一车型就能拿到年产销30余万辆而傲视市场的国内品牌豪门。但如果从国家培育新能源汽车的下一步战略思考——支持社会资本和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的科研与生产来看,新能源汽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所谓国家符号,而可能是 “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对此,在最新出台的 《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中,首次明确了未来的新能源大门是对包括新兴的动力电池、电机等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汽车研发设计企业以及其他包括IT企业甚至是低速电动车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敞开,用主管相关事务的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处长吴卫的话来说:同样也欢迎有钱任性的企业。当然,他指的是既有资金又有韧劲、负责任并对新能源汽车感兴趣的企业。
智能化与网联化仍是焦点 在近两年的泰达论坛上,凡是与汽车技术相关的主题或有关话题,几乎离不开智能化与网联化,当然本届泰达论坛也毫不例外。
在传统汽车领域,大鱼吃小鱼也好,老鼠吞大象也罢,从来没有出现过谁颠覆谁的说法。到了互联网时代,这一说法却频频见诸报端,而且毫无例外都是声称没有任何汽车制造经验的非汽车企业要颠覆正统的汽车制造厂商。与当时提出新能源汽车具备战略性超车意义时一样,国外的苹果与谷歌来了,国内的阿里、华为、乐视、小米也纷纷参战,是否新一轮弯道超车的机会又来了?
对此,自称不是专家的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博士表示,智能网联汽车不是简单孤立存在的,它是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和整个科技革命、社会文化形态的变化而具备新的内涵。
日产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三崎匡美表示,日产汽车正在推动的智能化汽车,正是要解决当前人们所遇到的比如像能源、全球变暖、城市拥堵以及交通事故等挑战。日产要通过智能网联努力为人类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便捷、更加舒适的汽车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三崎匡美的发言反映了日本人一贯的问一说一、问二说二的性格。
对于智能网联汽车这一相同的问题,来自IT界的乐视EUI研发高级副总裁、乐视车联网CTO饶宏的回答与众不同:现在的智能手机是智能做得最好的,但也谈不上真正的智能,它只是与传统手机相比解决了两个基本问题——互联与开放,这只能算作是智能手机的1.0,再下一阶段就是要真正解决人工智能的问题。智能网联汽车也一样,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是想通过汽车从A点移动到B点。饶宏认为,智能网联汽车与手机一样,第一阶段要解决的是开放与互联的问题,第二阶段才要解决人工智能问题。
汽车业对中国制造2025不可或缺 “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这句话国人早已耳熟能详。问题是,中国制造与中国汽车产业的关系是什么?中国制造2025如何带动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本届泰达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秘书长钟志华从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实现途径、实施战略、遵从原则、基本方针等多方面分析,认为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中的相关项目不仅是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与汽车产业紧密相关,其中的新材料、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甚至是电力装备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都或多或少与汽车产业相联。在他看来,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与中国制造2025恰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汽车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干之一,中国制造2025为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发展平台。
具体而言,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产业在中国制造2025中或者是面向未来的三大突破口。与节能汽车一样,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一旦形成一定的规模,汽车产业成功转型升级的那一天也将自然而然地到来,而中国制造也会由此升华。让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中国工业报记者 赵三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