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利时:用智能控制系统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为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国家提出了 《中国制造2025》纲领。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是 《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广大的中小型企业,面对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紧迫形势,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技术方案风险较大,项目投资规模较大,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而借助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和利时)智能控制系统平台,建立智能制造技术生态圈,不仅可以推动我国智能制造技术标准的建设,整合行业智力资源,形成合力,还能有效避免智能制造方案提供商重复开发和投资的问题,促进分工合作,提高全行业的社会效率,确保方案实施质量,降低项目实施风险。 此外,和利时管理层认为,通过工业云平台技术,可以降低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投资规模,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的问题,加快我国广大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步伐。 平台缺失 智能制造项目技术风险大、投资规模大,主要原因是智能制造方面的核心技术、标准和平台缺失,我国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尚未形成。如果采用国外公司的技术平台,又不利于保障我国的产业安全。和利时管理层认为,用自主可控的智能控制技术不仅可以助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而且能够保障我国的产业安全。 但目前本应将精力集中于细分行业应用的方案服务公司,很多却在重复开发底层技术平台,导致方案成本上升,方案水平参差不齐。 对于大量的中小型制造企业,要求投资回收期较短,升级改造投资规模较小,技术方案需要符合 “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另外,实施智能制造项目,需要技术、管理、工艺三个方面的专家分工配合,如何方便三类专家的使用,也是有效降低技术风险和实施成本的重要考虑。 针对此,为有效降低制造业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技术风险,控制投资规模,同时也有利于通过自主可控的技术来保障我国的产业安全,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和利时)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思路: 一是利用公司长期积累的自动化技术优势,开发支撑智能制造的公共技术和产品平台。比如在装置级和车间级,以智能控制器为核心,来实现装置和车间级的单元控制、协调控制和智能控制,并承担车间级的信息安全防护。在工厂级和企业级,基于智能控制云平台,来构建数字化、智能化工厂。 二是开放智能控制云平台技术,作为公共技术平台,提供给各细分行业应用方案商,共建智能制造技术生态圈,通过事实上的大面积应用,来推进智能制造技术标准的建设和完善。从云计算的层次看,生态系统包含信息基础设施提供商 (IaaS)、智能控制平台提供商 (PaaS)和细分行业应用提供商 (SaaS)三类。 其中和利时扮演的正是智能控制领域的平台提供商以及部分细分应用供应商的角色。 四大技术融合 和利时的智能控制系统平台,是基于公司长期积累的自动化核心技术,面向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智能化”四大技术趋势逐步平台化演进的结果。它包含以下核心产品:智能控制器、智能工厂建模工具、智能工厂数据服务、工业数据总线、智能工厂人机界面。 智能控制器功能和性能已大大突破传统PLC定义,成为了车间控制和工业物联网的中枢部件,包含了高速机械运动控制、伺服系统网络控制、机器人网络协调控制等功能;支持IPV4和IPV6协议、支持网络浏览器、内置信息安全防护、支持网络远程维护、控制规模可达万点信号。 智能工厂建模工具面向应用的图形化组态方式,提供常用的工业基础设备库,支持继承扩展,基于JavaScript的对象行为描述语言,基于XML的服务接口描述语言,可以便捷地建立实体工厂的数字化虚拟模型。 智能工厂数据服务软件为各类智能控制云端应用软件提供了统一的数据存储、处理和信息交互服务,同时也与实体工厂进行数据交换。满足百万设备规模级别的快速并发处理要求。 工厂数据总线为工厂实体设备数字化接入云端提供了一致的数据交互接口。提供跨平台的实时、历史、报警、事件服务接口和非结构化数据服务接口,内嵌信息安全协议,保证工业生产的安全访问。 智能工厂人机界面是基于云计算平台的透明工厂展示软件和人机远程移动操作交互软件。支持跨平台应用,支持移动客户端,提供二次开发接口,支持第三方应用插件,提供丰富的工业图形对象库,提供面向用户的图形组态工具。 验证性应用 在企业级信息化应用层次,和利时已经在2015年4月成为首批通过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 目前,和利时智能控制系统平台正在集团下属的电子制造工厂进行装置级、车间级和工厂级解决方案试验验证,从而进一步完成从装置级、车间级、工厂级到企业级四个完整层级的自动化、信息化集成,并为智能化应用打下坚实基础。据悉,该验证项目预计在2015年完成一期验证,2016年完成二期验证。 由于和利时坚持面向对象、面向用户、面向使用的原则来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平台并进行了良好的封装,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公共技术的复用性,避免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重复开发底层支撑技术。 同时因为降低了使用者对智能控制公共基础技术的复杂性的感知、理解及应用难度,进而降低了智能制造项目的建设和实施成本,提高了项目的实施质量。 由于开放的平台,可以随时加载行业应用专家的知识和软件。正是得益于公共技术平台的支撑,和利时在验证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的构成主要以行业应用专家和管理专家为主,信息技术专家为辅。该验证工厂的工厂级运营指标优化,交期由7天缩短到1天,物料周转天数由30天缩短到10天,在确保合格率为99.99%的前提下、直通率由95%提高到99.5%,人工减少了40%。 (中国工业报记者 杨红英)
|